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木星合月8日闪亮登场:增强4-7日潮汐组合对地震火山的激发作用

已有 1733 次阅读 2018-2-7 08:1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木星合月, 潮汐组合, 地震高潮, 激发地震

木星合月8日闪亮登场:增强4-7日潮汐组合对地震火山的激发作用

                                   杨学祥

 

201824-7日潮汐组合A24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5度,27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28晨,有“巨人行星”之称的木星将来到“月亮女神”近旁,上演“木星合月”的浪漫一幕。这将增强4-7日潮汐组合对地震火山的激发作用,相关地区必须密切关注和监测,防止灾情的进一步扩大。

 

相关报道

“木星合月”8日闪亮登场“星月辉映”天宇添浪漫

2018-02-06 17:32 来源:央广网

  新华社天津26电(记者周润健)天文专家介绍,28日晨,有“巨人行星”之称的木星将来到“月亮女神”近旁,上演“木星合月”的浪漫一幕。如果天气晴好,感兴趣的公众凭借肉眼即可欣赏到这幕动人的“星月童话”。

    据了解,行星和月亮正好运行到同一经度上,两者距离达到最近,这一天象叫行星合月。

    木星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之王,直径是地球的11倍。木星的卫星最多,共有67颗,其中有4颗是伽利略卫星,需要用小型天文望远镜才能观测到。

    “由于木星体积较大、亮度较高,因此"木星合月"的观测效果非常好,备受观星一族青睐。”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此次“木星合月”发生在8日晨4时左右。半圆形状的一轮月亮高悬在南方天空,晶莹剔透,播撒清辉,就像被拉直的弓弦,天文上称之为“下弦月”。在“半个月亮”下方不远处,有一颗亮星熠熠生辉,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木星,亮度在-2.1等,泛着乳白色的光芒。“此时此刻,在夜色的映衬下,星月辉映,竞放光芒,充满诗情画意。”

    “这是一次天文爱好者难得的天文现象观测和摄影的好机会。”赵之珩提醒说,“除了用肉眼直接观测外,有条件的公众如果使用放大几十倍的天文望远镜观看,在大气宁静度较好的情况下,可以看到木星上的条条云带和正在缩小的大红斑。”

作者:周润健

http://www.sohu.com/a/221276174_362042

 

20182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940 次阅读2017-11-25 16:16

20182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潮汐组合A24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5度,27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B212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0.0135度,211为月亮远地潮,216为日月大潮,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C219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223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D226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0.0322度,227为月亮近地潮,32为日月大潮,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高潮,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67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871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8771.html

上一篇:台花莲地震已致2人遇难100余人受伤:潮汐组合的预警作用
下一篇:拉尼娜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18年2月7日早报
收藏 IP: 119.48.185.*| 热度|

3 周少祥 杨文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