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美国加州圣何塞市西北发生4.7级地震:关注1月地震高潮

已有 4654 次阅读 2018-1-4 19:4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拉尼娜, 潮汐组合, 地震高潮

 美国加州圣何塞市西北发生4.7级地震:关注1月地震高潮

                                 杨学祥

 

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美国加州圣何塞市西北65千米处发生4.7级地震

2018-01-04 18:46:14 

 晓小

190 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美国加州圣何塞市西北65千米处发生4.7级地震;

注:圣何塞是加州(人口)第3大城市;地处旧金山湾以南的圣克拉拉谷地(硅谷),为美国第10大城市,被誉为“硅谷之心”,世界知名大型高科技公司积聚于此

http://www.fx678.com/C/20180104/201801041846071561.html

 

美国国家气象局:加州地震后预计不会发生海啸

2018-01-04 18:54:49 

 晓小

201 美国国家气象局:加州地震后预计不会发生海啸

http://www.fx678.com/C/20180104/201801041854491561.html

 

20181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1424 次阅读 2017-8-14 10:26

20181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81-2月、6-9月、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83-5月、10-11月为弱潮汐时期。20181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一个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实际上,每年49-728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125-47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46, 47]。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每年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A12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0.0323度,12为月亮近地潮,12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潮汐组合B18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3度,19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C116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0.0257度, 115为月亮远地潮,117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D123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125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E 129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0.0143度, 130为月亮近地潮,131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高潮,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102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3126.html

上一篇:俄堪察加半岛南部发生5.3级地震:关注1月地震高潮
下一篇:寒潮暴雪使拉尼娜指数断崖式下降:2018年1月5日早报
收藏 IP: 221.9.79.*| 热度|

2 周少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