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结影响因子暴政:权威刊物堆塑的泥足巨人
杨学祥
5年前,美国细胞生物学会等70多个组织的150余位科学家签署了一份宣言,以反抗影响因子暴政。这份简称DORA的《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中心思想是:“评估科研要基于研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发表该研究的期刊”,建议科研资助机构、研究机构等有关各方在资助、任命和晋升的考量中,停止使用基于期刊的单一指标,尤其是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估科学家的贡献。
5年后,4月27日,《自然》暨自然科研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爵士代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签署了DORA,倡导科研评估不要再过度依赖基于期刊的指标。
我在8年前博文《权威刊物堆塑的泥足巨人》指出,事实上,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仅仅具有即时的参考意义。放弃实践的检验标准,把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当作检验论文科学性的实际尺度,这是源流倒置和舍本逐末,完全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而在于经得起长期实践的检验。
政治有利益、经济有商战,科学不仅有光环,也有深远的政治、经济和国家的重大利益,包括生死有关的军事机密。花费巨量的科研经费,换取国外名刊撤稿的苦果,值得有关部门研究和反省。
相关报道
终结影响因子“暴政”,是时候了
2017年04月28日01:29 科技日报
新闻爆料:finance@china.org.cn 电话:(010)82081166
本报记者罗晖
“这是一场起义。我们不愿意再受它的支配。”5年前,美国细胞生物学会等70多个组织的150余位科学家签署了一份宣言,以反抗影响因子暴政。这份简称DORA的《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中心思想是:“评估科研要基于研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发表该研究的期刊”,建议科研资助机构、研究机构等有关各方在资助、任命和晋升的考量中,停止使用基于期刊的单一指标,尤其是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估科学家的贡献。
5年后,4月27日,《自然》暨自然科研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爵士代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签署了DORA,倡导科研评估不要再过度依赖基于期刊的指标。
“《自然》及其子刊长期以来发表了多篇社论,强调传统期刊影响因子的局限性,呼吁改用更加全面的科研评估模式。”坎贝尔说。
影响因子究竟是个什么鬼?当真如此“罪大恶极”?
根据DORA,开发于20世纪50年代的期刊影响因子指标“创立之初本是用来帮助图书馆员判断采购哪些期刊的工具,而不是用来衡量论文科学质量的。”其计算方法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但这一机制很容易使得那些时髦的而非真正高水平的研究“脱颖而出”。《科学》杂志曾撰写社论,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专注于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坎贝尔27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理解和回应科研人员的需求,与科研共同体合作,推动科研评估政策和标准制定是自然科研的核心使命,也是他们签署DORA的重要原因。
他认为,期刊的影响因子不一定能代表和反映发表在这一期刊上的每一篇论文的重要性,况且还仅仅是以两年为周期加以衡量,许多重要的科研发现的影响力都是在论文发表后数年之后才显现出来。同时,引用量不高的研究也可能是质量很高的。
然而,坎贝尔介绍,自然科研2016年下半年对2500名作者开展了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反对过度依赖影响因子作为单篇论文质量指标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影响因子仍是科研人员决定向何处投稿的主要考量因素。
“减少对影响因子这种评估指标的依赖对于研究机构和科研资助机构来说,的确是一项挑战。尽管如此,我们希望能推动整个科研共同体加大努力,开发出评估科研人员及其贡献的更好机制。”坎贝尔说。
据悉,自然科研新增加了同行评议指标,包括从论文提交到接收、从接收到发表的时间等,还提供使用指南,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决策。
自然科研旗下签署DORA的期刊包括《自然》、所有冠名“自然”的研究期刊、所有冠名“自然”的综述期刊、《自然-通讯》、自然合作期刊、《科学数据》和《科学报告》。
(责任编辑:罗伯特) .
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70428/4193139.shtml
权威刊物堆塑的泥足巨人已有 2742 次阅读 2009-8-25 05:0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1245.html
权威刊物堆塑的泥足巨人
杨学祥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美国媒体报道,8月24日韩国首尔中央区法院对黄禹锡一案举行听证会,鉴于包括诈骗在内等罪名,韩国检察官提出对造假科学家黄禹锡判处4年监禁刑罚。2004年和2005年,黄禹锡领导的研究团队先后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克隆成功人类胚胎干细胞和患者匹配型干细胞。但后来黄禹锡被曝学术造假,首尔大学宣布解除黄禹锡的教授职务,韩国政府也取消授予他的“最高科学家”称号[1]。
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2006年1月10日公布的最终调查结果显示,黄禹锡研究小组2004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与其2005年发表的论文一样属于造假,黄禹锡所“独创的核心技术”无法得到认证[2]。令人遗憾的是,揭露论文造假的不是后续的检验研究,而是新闻媒体[3]。科学研究止于权威刊物,权威刊物堆塑科学的泥足巨人令人震惊。
权威刊物的权威面临挑战
造假数据为什么竟通过了权威刊物的专家评审?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主观意向:选择对立观点的评审人意味着否决,选择观点一致的评审人意味着通过。黄禹锡事件的回放过程表明,权威刊物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对评审失误保持沉默,而黄禹锡借助权威刊物一步登上科学神坛。
闾丘露薇指出,大部分人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面能够有成果,能够做出一点点事情。因为这样的心理,有的时候就会有选择性,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潜意识的。美国的一项调查就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访的科学家表示,如果有的数据和自己的结论相左的时候,会选择对那些数据视而不见[3]。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科学家的观点都不会完全一致,正如在全球变暖的大潮下依然有不同的声音,科学的发展正是取决于不同观点的公平竞争。如果权威刊物不是在科学竞争中保持公平与中立,而是利用刊物的影响鼓吹偏袒某一观点,压制对立观点,刻意堆塑科学的泥足巨人,科学的悲剧就会由此而成。论文发表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北京编辑张田勘指出,论文发表后应当有其他研究来证实成果可重复,即验证论文的结果,这也是保证科学结论可靠和客观的重要措施。如果给以时间,一切造假都会被揭穿,科学永远不会容忍造假。科学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其本质在于科学只用事实和客观成果说话,并总是剔除那些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内容[4]。
科技创新并不是一开始就赢得多数
首先发表那些创世之作的刊物未必就是影响因子高的著名刊物,因为著名刊物总被当时旧学说的科技权威所控制,新的学说很难冲破阻力得到承认。事实上,许多创新的惊世之作,不仅没有在著名刊物上发表,而且长期遭到当时名人的压制与批判。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哥白尼的日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学说等等,莫不如此。
孟德尔是奥地利科学家,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1856~1863年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试验,总结出两条遗传规律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一科学成果孟德尔曾在布隆自然科学协会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的两次会议上报告过,并于1866年以《植物杂交的试验》为题发表在该会会刊的第4卷上,但当时并未引起注意。孟德尔的思维和实验太超前了。尽管与会者绝大多数是布隆自然科学协会的会员,其中既有化学家、地质学家和物理学家,也有生物学专业的植物学家、藻类学家。对于孟德尔的发现,当时的名人权威不能理解,一直被埋没了35年之久。直到孟德尔逝世16年后,豌豆实验论文正式出版后34年,他从事豌豆试验后43年,他的预言才变成现实。1900年,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科伦斯和奥地利的切尔马克分别通过各自的研究得出与孟德尔相似的结论后,才在文献中找到孟德尔的早已被人遗忘的论文,孟德尔的发现才被世人承认,称为孟德尔定律。如果仅仅看文章的出身,而不看文章的内容,孟德尔定律就不复存在。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10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魏格纳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和压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魏格纳去世30年后,海底构造研究证实了海底扩张的预言,板块构造学说才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尼古拉.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他在1533年完成了《天体运行论》这部巨著的初稿。1542年6月,《天体运行论》和排印工作开始进行,负责这本书出版事宜的奥西安德尔却按自己的意愿写了一篇没有署名的序言,说明书中的学说只是为了计算星历表之便而采用的假设,不一定和实际情况相符。这也是在《天体运行论》出版后几十年时期内很少人重视哥白尼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哥白尼的学说触犯了基督教的教义,遭到了教会的反对。他的著作更是被列为禁书。布鲁诺因宣传日心说而被教会处以火刑,伽利略因赞成日心说而被教会监禁,但真理是封锁不住的。1882年,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这一光辉学说经过三个世纪的艰苦斗争,终于获得成功并为社会所承认。
由此可见,一种创新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观点而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而被盲目的崇拜。把流行趋势当作科学评价的标准,用刊物的影响力来评价文章的水平,这本身就是对科学的亵渎与歪曲。孟德尔定律被埋没了35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被压制了60多年,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封锁了三个世纪,原因就在于当时科学界的低水准,就在于“按图索骥”的假伯乐:大多数人期望的理想模式与真理相差十万八千里。
科学创新首先从少数先知先觉者中开始,不可能立刻就得到多数人的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适于科学,甚至会扼杀科学。祈求用一种简单的连小学生都会操作的计算模式来来挖掘科学的创新精神,无异于“按图索骥”。好汉识英雄,伯乐识千里马。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科学界有一种慧眼识英雄的机制,有一种自由争论的公平环境:小人物可以挑战大人物,小刊物可以挑战大刊物。如果文章也讲出身,如果大刊物可以封杀一切,科学的公平何在?
权威刊物与小刊物相辅相成
世无伯乐遂使驽马成名[3]。用刊物的权威性来评价文章的科学价值,这是外行评价内行的一种懒人的办法。中国的典故“按图索骥”是对这种办法最形象的批评。在跟风趋利的科学界,按图索骥已经国际化。科学的创新精神被淹没在滚滚黄金的趋利浪潮之中。刊物的权威性是由刊物的影响因子来评价的。美国生理学会执行主编马丁·弗兰克说的好,“我们都成了影响因子的奴隶。”
刊物本来是科学论文的载体,它是为科学的传播服务的。现在,科学的奴仆变身为主人,人们不是追求科学论文中的科学精神,而是祈求著名科学刊物的权威和灵光。即使是一篇平庸的文章,一旦被著名刊物录用,立刻就身价百倍,奖金和项目就会滚滚而来。著名刊物成为文章价值的评价尺度,按照这种尺度,哥白尼的日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就会永远被人遗忘,它们在长达数十年的岁月中默默无闻,而著名刊物仍在高谈阔论科学精神。正如英国胡弗汉普顿大学生物统计学教授阿兰·内维尔(Alan Nevill)所说,“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学术界已经被这些引用数字勒索绑架[5]。”
科学的第一原则是公平,如果文章由于自己的出身不同(刊物本身影响力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这不仅说明当前科学评论界的低下水平,而且会导致文章作者为在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不得不阉割文章的创新灵魂。有些科技论文的作者为了引起刊物编辑和评审人的关注,放弃小刊物上的原文作者的论文引用,转而引用著名刊物上的第二手资料,使科学的首次发现权受到损害。事实上,大刊物和小刊物、洋刊物和土刊物的版权都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大刊物和洋刊物决不能因为自己的影响因子优势而否决小刊物和土刊物的首发版权,否则,这将使抄袭和垄断成为合法之举。否认小刊物创新文章的学术水平,只能说明相关学术评价机构缺乏专业水准,他们只认得论文的出身证书,不会鉴别论文的科学性。按图索骥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流行趋势,科研管理机构和刊物编辑评价机构的行政霸权已经开始压制科学的创新,蚕食科学家的灵魂,用科学常识垄断科学界。
滕吉文院士指出,在某种程度上的崇洋媚外是客观存在的,即一愿意向外国投稿,二愿引外国人的文章,就是有同类的中国人的文章,哪怕其资料与论述还较外国人全面一些也无人问津,似乎引外国人的文章表明水平“高”,引中国人文章则表明水平“低”。这种现象已决非个别或少数,而是占有了相当比例。这在学术上也反映了少数人的民族气节与学术品德。外刊发一稿,刮目相看。跟着来的是又给项目,又给“官”做[6]。外刊似乎变成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来,中国人比外国人更迷信影响因子和外国著名刊物。名牌刊物《美国医学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编辑迪安吉利斯(Catherine D. DeAngelis)叹息许多科学家认为如果自己的文章不能在顶尖刊物上发表就是失败的现象。他批评现在的文化,说“影响因子已经异化,有些影响因子低于名牌刊物的刊物非常好,完全适合好的科学家在上面发表文章。”外国人的观念开始转变,有些中国人的观念为什么还继续停留在外国人的“初期阶段”?
事实上,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仅仅具有即时的参考意义。放弃实践的检验标准,把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当作检验论文科学性的实际尺度,这是源流倒置和舍本逐末,完全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而在于经得起长期实践的检验。
真正的科学家不会为了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而放弃自己独立的科学观点,只要理论是首创的和真实的,何必要为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发愁?科技期刊和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应该是科学家的后勤部而不是司令部,让科学家真正成为科学首创的主人。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国家的科技界、科技管理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把权威刊物当成评价论文科学性的唯一标准,文章一旦发表,就盲目庆功表态,给与特殊荣誉、地位、奖金、项目和权利,其结果不仅使国家和民族蒙羞,而且浪费了大量国家资源,引发科研的信任危机。迷信权威刊物,忽视实践检验,导致灾难性的严重后果值得警惕。
权威刊物堆塑的泥足巨人倒塌了,迷信权威刊物的思潮依然盛行在中国的科技界。如果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技界的种种丑恶现象就不会发生[7]。
参考文献
1. 于盟。韩国造假科学家黄禹锡被判4年监禁。2009年08月24日16:10 中国日报网站。http://news.sina.com.cn/w/2009-08-24/161016176100s.shtml
2. 张利。韩国调查认为黄禹锡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全属造假。2006年01月10日13:14 新华网http://tech.sina.com.cn/d/2006-01-10/1314815773.shtml
3. 闾丘露薇。科学骗局的代价。2006年01月06日 09:08 东方早报http://tech.sina.com.cn/d/2006-01-06/0908812556.shtml
4. 张田勘。新京报:黄禹锡事件产生的四大挑战。2006年01月03日03:13 新京报http://news.sina.com.cn/o/2006-01-03/03137880498s.shtml
5. 理查德·莫纳斯特里(吴万伟译)。吞噬科学的数字。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5-10-27 http://guancha.gmw.cn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827
6. 滕吉文。向科技强国迈进中的地球物理学基础研究和创新理念。见:张中杰,高锐,吕庆田,等主编。中国大陆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庆贺滕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研究50周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5。
7. 杨学祥。按图索骥的国际化:科学的奴仆变成了主人。2005-10-29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808.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