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月10日午报:寒潮拯救拉尼娜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2016年11月17日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对拉尼娜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
图1 2017年1月9日00时拉尼娜指数为-0.401,比1月8日18时的-0.351减速0.050,减速变快,进入新的波动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7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227,9日00时拉尼娜指数为-0.401,寒潮拯救拉尼娜。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由于中断时间较长,拉尼娜可能夭折。寒潮能否使拉尼娜起死回生,取决于寒潮强度。
图2 2017年1月9日12时拉尼娜指数为-0.467,比1月9日00时的-0.401减速0.066,减速变慢,进入新的下降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7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227,9日12时拉尼娜指数为-0.467,寒潮拯救拉尼娜。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由于中断时间较长,拉尼娜可能夭折。寒潮能否使拉尼娜起死回生,取决于寒潮强度。寒潮拯救拉尼娜得到证实。
图3 2017年1月9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91,比1月9日12时的-0.467减速0.025,减速变慢,进入新的下降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7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227,9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91,寒潮拯救拉尼娜。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由于中断时间较长,拉尼娜可能夭折。寒潮能否使拉尼娜起死回生,取决于寒潮强度。寒潮拯救拉尼娜得到证实。
预测对比
2017年1月5-6日潮汐组合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6日前后达到谷值:
潮汐组合A:1月5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 00034度。1月6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5948.html
2017年1月6日早报:2017年1月5日12时拉尼娜指数为-0.313,比1月5日00时的-0.304减速0.009,减速变慢,进入新的下降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0.313。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拉尼娜已接近结束。
2017年1月6日午报证实:2017年1月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311,比1月5日12时的-0.313减速0.002,减速变增速,进入新的波动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311。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
潮汐组合B:1月12日为日月大潮,1月11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18.93377度,1月10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2016年9-12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1月地震和雾霾高潮持续。本月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组合类型也不利于拉尼娜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5948.html
拉尼娜指数1月6日进入上升区间,预计12日前后达到峰值。
1月6日以前数据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4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02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328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46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116.html
2017年1月6日晚报:2017年1月6日00时拉尼娜指数为-0.304,比1月5日18时的-0.311增速0.007,增速变快,进入新的波动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6日00时拉尼娜指数为-0.304。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
2017年1月7日早报:2017年1月6日12时拉尼娜指数为-0.272,比1月6日00时的-0.304增速0.032,增速变快,进入新的上升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6日12时拉尼娜指数为-0.272。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
2017年1月7日午报:2017年1月6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257,比1月6日12时的-0.272增速0.015,增速变慢,进入新的上升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6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257。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
2017年1月7日晚报:2017年1月7日00时拉尼娜指数为-0.244,比1月6日18时的-0.257增速0.013,增速变慢,进入新的上升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7日00时拉尼娜指数为-0.244。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
2017年1月8日早报:2017年1月7日06时拉尼娜指数为-0.236,比1月7日00时的-0.244增速0.008,增速变慢,进入新的上升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7日06时拉尼娜指数为-0.236。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预计12日前后拉尼娜指数达到峰值。
2017年1月8日午报:2017年1月7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227,比1月7日12时的-0.229增速0.002,增速变慢,进入新的上升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7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227。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由于中断时间较长,拉尼娜可能夭折。
中国气象局2017-01-06 09:05:18 报道,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监测显示,最近7周的尼诺指数有6个星期在-0.5℃之上,最近2周均为-0.3℃。依据2016年4月中国气象局《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业务规定》的新指标,此次冷水过程极有可能不能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而拉尼娜的此番状态也让“这个冬天不太冷”的声音有了合理的解释。
http://ah.weather.com.cn/tqyw/01/2642127.shtml
2017年1月8日晚报:2017年1月8日00时拉尼娜指数为-0.232,比1月7日18时的-0.227减速0.005,增速变减速,进入新的波动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7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227,8日00时拉尼娜指数为-0.232,寒潮拯救拉尼娜。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由于中断时间较长,拉尼娜可能夭折。寒潮能否使拉尼娜起死回生,取决于寒潮强度。
风雪寒潮席卷欧洲 2天冻死23人
看看新闻Knews综合2017-01-08 09:25:19,欧洲各地近期寒潮来袭,俄罗斯度过120年来最冷的圣诞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则被大雪掩埋。过去两天,波兰、保加利亚、捷克、意大利等地已经有23人因此丧命。
波兰部分地区过去2天出现零下20度低温,至少10人冻死。意大利也有7人死于严寒,中部地区昨天遭遇大雪,多个机场被迫关闭,部分铁路也被切断。
捷克首都布拉格昨天气温降至零下15度,成为这个冬天最冷的一天,有2名流浪汉和1名停车场警卫被冻死。
6号夜里,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气温降至零下30度,圣彼得堡降至零下24度,有1名男子冻死。
保加利亚因风雪出现交通大混乱,7.5万户民宅停电,气象部门预测将有零下20度低温,当局呼吁民众尽量待在室内。在邻近土耳其边界的山区,有2名伊拉克移民被冻死。
而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昨天降雪量达到65厘米,整座城市被大雪覆盖,数百航班停飞,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渡轮航运也被迫中断。
法国、德国、希腊也都受到低温影响,当局准备了多处收容场所,以解决无家可归者的燃眉之急。
欧洲气象机构表示,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寒流一路南下,直达地中海北部,预计风雪将持续整个周末,各国死亡人数还会攀升。(编辑:舒利勇 叶文)
http://www.kankanews.com/a/2017-01-08/0037837583.shtml?appid=128832
寒潮席卷北半球
2017-1-9 07:32:10来源:新华社
1月8日,在乌克兰基辅,行人在暴风雪中艰难行走。近日,北半球多地遭遇寒潮。新华社/路透
1月8日,在俄罗斯莫斯科郊外的村庄,屋檐下结起大块冰凌。近日,北半球多地遭遇寒潮。新华社/法新
1月8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阿塔图尔克机场,地勤人员在清扫机身和跑道积雪。近日,北半球多地遭遇寒潮。新华社/美联
1月8日,在萨拉热窝,一名男子透过冰冻的大巴车窗看向窗外。近日,北半球多地遭遇寒潮。新华社/美联
http://news.eastday.com/world/w/20170109/u1ai10235162.html
我们早在2016年12月16日就指出,2016年初超级寒潮将再次上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1042.html
2017年1月9日早报:2017年1月8日06时拉尼娜指数为-0.262,比1月8日00时的-0.232减速0.030,变减速变快,进入新的波动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7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227,8日06时拉尼娜指数为-0.262,寒潮拯救拉尼娜。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由于中断时间较长,拉尼娜可能夭折。寒潮能否使拉尼娜起死回生,取决于寒潮强度。
2017年1月9日午报:2017年1月8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351,比1月8日12时的-0.304减速0.047,减速变快,进入新的波动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7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227,8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351,寒潮拯救拉尼娜。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由于中断时间较长,拉尼娜可能夭折。寒潮能否使拉尼娜起死回生,取决于寒潮强度。
2017年1月9日晚报:2017年1月9日00时拉尼娜指数为-0.401,比1月8日18时的-0.351减速0.050,减速变快,进入新的波动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7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227,9日00时拉尼娜指数为-0.401,寒潮拯救拉尼娜。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由于中断时间较长,拉尼娜可能夭折。寒潮能否使拉尼娜起死回生,取决于寒潮强度。
2017年1月10日早报:2017年1月9日12时拉尼娜指数为-0.467,比1月9日00时的-0.401减速0.066,减速变慢,进入新的下降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7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227,9日12时拉尼娜指数为-0.467,寒潮拯救拉尼娜。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由于中断时间较长,拉尼娜可能夭折。寒潮能否使拉尼娜起死回生,取决于寒潮强度。寒潮拯救拉尼娜得到证实。
2017年1月10日午报:2017年1月9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91,比1月9日12时的-0.467减速0.025,减速变慢,进入新的下降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年12月25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日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日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日18 时下降为-0.090,1月5日12时下降为新谷值-0.313,2017年1月7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227,9日18时拉尼娜指数为-0.491,寒潮拯救拉尼娜。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得到证实,本次谷值高于拉尼娜临界值-0.5,拉尼娜已接近结束得到证实。由于中断时间较长,拉尼娜可能夭折。寒潮能否使拉尼娜起死回生,取决于寒潮强度。寒潮拯救拉尼娜得到证实。
参考文献
1. Li Guoqing. 27.3-day and13.6-dayatmospheric tide and lunar forcing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J]. Adv.Atmos.Sci. 2005, 22: 359-374.
2.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2014年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 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 Yang D H, Yang 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 Nino induced by solar eclipse. Global Geology (in Chinese), 2010, 29 (4): 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 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 90-91.YANG Xue-xiang, YANG Dong-hong. Meteorological Analysis of Reasons Causing China's Frequent Smog Weather in 2013. Technology and life. 2014, (3): 90-91.
9.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 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