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12月8日早报:拉尼娜指数进入新峰值 7-9日潮汐组合转入低谷

已有 1373 次阅读 2016-12-8 03:3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地球自转, 潮汐组合, 预测检验

128早报:拉尼娜指数进入新峰值 7-9日潮汐组合转入低谷

                                  杨学祥,杨冬红

   2016120712拉尼娜指数为-0.087,比1207000.016减速0.103,减速变特快,进入新的波动低值-0.087117进入峰值(-0.643),9日出现次峰值(-0.664),17日再现更高峰值(-0.443),19日形成新的峰值-0.41721日出现新的谷值-0.59228日进入新的谷值-0.81729-30日开始新的波动,30日加速变为特快,124进入新的波动峰值0.152高于上一轮峰值-0.417,拉尼娜减弱非常明显。拉尼娜指数在201612 7-9日潮汐组合转入低谷,5日下降到0.0816日下降到0.0467日下降到-0.087

2016120700时拉尼娜指数为0.016,比120618时的0.046减速0.030,减速变快,进入新的波动低值0.016117进入峰值(-0.643),9日出现次峰值(-0.664),17日再现更高峰值(-0.443),19日形成新的峰值-0.41721日出现新的谷值-0.59228日进入新的谷值-0.81729-30日开始新的波动,30日加速变为特快,124进入新的波动峰值0.152高于上一轮峰值-0.417,拉尼娜减弱非常明显。拉尼娜指数在201612 7-9日潮汐组合转入低谷,5日下降到0.0816日下降到0.0467日下降到0.016

2016120618时拉尼娜指数为0.046,比120612时的0.060减速0.014,减速变快,进入新的波动低值0.046117进入峰值(-0.643),9日出现次峰值(-0.664),17日再现更高峰值(-0.443),19日形成新的峰值-0.41721日出现新的谷值-0.59228日进入新的谷值-0.81729-30日开始新的波动,30日加速变为特快,124进入新的波动峰值0.152高于上一轮峰值-0.417,拉尼娜减弱非常明显。拉尼娜指数在201612 7-9日潮汐组合转入低谷,5日下降到0.0816日下降到0.046


1  2016120618拉尼娜指数为0.046,比1206120.060减速0.014,减速变快,进入新的波动低值0.046117进入峰值(-0.643),9日出现次峰值(-0.664),17日再现更高峰值(-0.443),19日形成新的峰值-0.41721日出现新的谷值-0.59228日进入新的谷值-0.81729-30日开始新的波动,30日加速变为特快,124进入新的波动峰值0.152高于上一轮峰值-0.417,拉尼娜减弱非常明显。拉尼娜指数在201612 7-9日潮汐组合转入低谷,5日下降到0.0816日下降到0.046


2  2016120700拉尼娜指数为0.016,比1206180.046减速0.030,减速变快,进入新的波动低值0.016117进入峰值(-0.643),9日出现次峰值(-0.664),17日再现更高峰值(-0.443),19日形成新的峰值-0.41721日出现新的谷值-0.59228日进入新的谷值-0.81729-30日开始新的波动,30日加速变为特快,124进入新的波动峰值0.152高于上一轮峰值-0.417,拉尼娜减弱非常明显。拉尼娜指数在201612 7-9日潮汐组合转入低谷,5日下降到0.0816日下降到0.0467日下降到0.016


3  2016120712拉尼娜指数为-0.087,比1207000.016减速0.103,减速变特快,进入新的波动低值-0.087117进入峰值(-0.643),9日出现次峰值(-0.664),17日再现更高峰值(-0.443),19日形成新的峰值-0.41721日出现新的谷值-0.59228日进入新的谷值-0.81729-30日开始新的波动,30日加速变为特快,124进入新的波动峰值0.152高于上一轮峰值-0.417,拉尼娜减弱非常明显。拉尼娜指数在201612 7-9日潮汐组合转入低谷,5日下降到0.0816日下降到0.0467日下降到-0.087

预测对比

我们在28日指出,20161118-123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利于拉尼娜发展;配合1129-122潮汐组合,拉尼娜减弱将会成为主要趋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7210.html

我们在20161018指出:

潮汐组合A1129为日月大潮, 122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90812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124进入新的波动峰值0.152高于上一轮峰值-0.417,拉尼娜减弱非常明显。

潮汐组合B129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 00066度。127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次拉尼娜指数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夭折。

拉尼娜指数在201612 7-9日潮汐组合转入低谷,5日下降到0.0816日下降到0.0467日下降到-0.087

潮汐组合C1215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93661度,1214为日月大潮,1213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本次拉尼娜指数上升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夭折。

潮汐组合D1221为日月小潮,1221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 00047度,1225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次拉尼娜指数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夭折。

潮汐组合E1229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18.95967度,1229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本次拉尼娜指数上升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夭折。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20169-12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12月雾霾活动进入高潮。本月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组合类型也不利于拉尼娜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483.html

厄尔尼诺指数存在13.6天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我们在2012-12-804:24指出:

地球自转确实存在13.6天和18.6年周期。李国庆发现月亮视赤纬角变化周期13.6天、27.3天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12]。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地震的激发原因之一。赤纬角变化周期13.6天、27.3天和18.6年周期对厄尔尼诺指数存在明显影响[3-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0384.html

参考文献

1. Li Guoqing. 27.3-dayand13.6-dayatmospheric tide and lunar forcing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J].Adv.Atmos.Sci. 2005, 22: 359-374.

2.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9379.html

上一篇:12月7日晚报:拉尼娜指数进入新峰值 7-9日潮汐组合转入低谷
下一篇:地球变热毫无争议:月亮赤纬角惹的祸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2 钟炳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