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正在逼近的风险:加州地震预警系统或可救百万人生命

已有 3840 次阅读 2016-9-3 04:2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厄尔尼诺, 拉马德雷冷位相, 加州大震

正在逼近的风险:加州地震预警系统或可救百万人生命

                                     杨学祥,杨冬红

加州“地震预警系统”或可救百万人生命

来源:财新网作者:时间:2016-09-02 17:20:02

  地震每年给美国带来了53亿美元的损失,其中41亿美元来自西海岸,仅加利福尼亚一州就高达35亿美元。美国地质调查局正在研发测试“地震预警系统”应用于加州。它可以远程感应第一股地震波并将其传送至预警中心。预警中心将警报送至千家万户,优先安排急救,确保电网稳固,减慢或停止公共交通,以减轻损失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6/09/02/030658939.shtml

加州近期会有大地震?

(2016-05-13 13:37:09)转载

分类:加州洛杉矶生活日记

昨天是汶川地震八周年祭日,八年前的那一场地震实在是太惨了,当时我还没出国,每天在家看新闻看得泪流满面。现在搬来了加州,加州处于地震带,我挺担心的去年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表研究报告说,三年内加州必定会发生大地震,前几天的全美地震会议上,专家们一致断定近几年内加州大地震的几率很高。

我和邻居、朋友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一笑置之,都跟我说,别瞎想了,没事的。可是八年前谁想到汶川会发生这么严重的地震?没有经历过的人,都觉得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缺乏警惕性。洛杉矶紧挨着海,地震还会引发海啸,那会是很恐怖的事情。

胡思乱想确实没有用,既然短期内我们不大会离开加州,那就要做好这个准备。听说从2008年开始,加州每年都有地震大演习,去年十月洛杉矶有几千万人参加了演习,今年应该也有演习,到时候我也要参加,学一点东西。虽然说地震来临时能否存活基本上是看运气,但是学一点总比不学强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7ba1700102wxd4.html

科学家预测加州未来三十年会发生强烈地震

2008-04-16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华盛顿414(记者徐启生)据美联社今天报道,美国科学家认为,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几乎可以肯定在2037年之前会发生一次强烈地震。

根据最新的计算,科学家认为,在未来30,加州发生6.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为99.7%,而且在南加州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要大于北加州,可能性为97%93%。他们表示,目前还不能预测可能会发生地震的准确地点和时间,但是这个分析将会为居民提供预警,以敦促他们对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好防御准备。

据悉,加州地区是美国地震活跃区之一,单单南加州每年就大约会发生10000次地震,由于震级太小,人们感觉不到而已。上一次发生较大的地震是在1994,地震造成7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损失达250亿美元。

http://www.gmw.cn/01gmrb/2008-04/16/content_762057.htm

最近的加州地震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奏

从许多方面来看,6 28 日的兰德斯地震是一种不祥的自然力量.在震后的几个星期,该地区发生了数千次令人不安的余震,另外这次地震还引发了位于数百公里外火山区内难以捉摸的小震群活动.但是最使人震惊的是, 这次40 年来南加州发生的最大地震似乎已经明显地改变了地下的应力场.在逸一过程中,这次地震可能已经唤醒了这条布老实睡觉的龙—一美国最大和最危险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帕萨迪纳的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们怀着激动而又紧张的心情匆匆地给本已范围很大的地震台网增添了一些便携式地震仪.地质学家赫德纳特(KenI/udnut)忧郁地说”在圣安德烈斯断层活动之前,我们也许会捕捉到某种地震前兆”.

圣安德烈斯的最南端一直是使科学家胆战心惊的地方.1948--1986 ,在邻近该断层的地区只发生过一次矩震级为5.8 或夏大的地震.此后,又发生过7 次地震,其中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矩震级为7.5 的兰德斯地震.

仅在4 年前,科学家曾预测过,沿圣安德烈斯最南端的锁闭块体,在今后3O 年中的某个时候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为40.同时他们还提醒说,该断层的这一部分的破裂有可能在相邻地段,即可能在远刊西边的圣贝纳迪诺和几乎远到北边的贝克斯菲尔德触发一些地震.结果是,在这个人口密集的洛杉矶盆地的门阶上会发生一次矩震级为8 的令人生畏的大地震,这次地震的能量将是兰德斯地震的5 .科学家们现在已从兰德斯地震的蛛丝马连中发现有理由怀疑发生这次灾难性地震的时刻表有可能大大提前.

地震学家们认为,4 月棕榈泉和约书亚特里国家纪念碑附近发生矩震级为6.3 的地震 时起,就开始了一系列重大的连锁反应两个月之后,在一条无名断层上发生了一次微震. 突然地震计的读数急剧上升,因为破裂引起了附近较大断层上的地震系列.在兰德斯地震发生后3 小时,大贝尔湖郊区的人们被一次矩震级为8.6 的余震吓破了胆,那里的烟囱崩塌,建筑物倾例. 为什么这次地震发生在大贝尔?

近几周, 门洛帕克的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小组把这一问题归结为两种不同的计算机模型.虽然这两种模型的细节不同,但结果却惊人地相似.在没有考虑兰德斯地震的效应之前,逸两个模型都未显示出大贝尔断层周围有特别的威胁.但是,当科学家一旦计及兰德斯地震的地面运动程度及其方向时,突然在计算机屏幕上出现色码为红色的危险信号.

最近,这两个小组已开始采用他们的计算计算机模型窥测未来。他们从这些高技术的水晶球中感到了紧张和不安。地球物理学家斯坦(R.Stein)说:“为了释放出兰德斯施加于它的应力,圣安德列斯南部本身就必须发生矩震级为6.5的地震。”型属于剪切应力,这种应力的方向与该断层平行,从而增加了滑动的趋势,但是还存在另一种应力,叫做压应力,它阻碍滑动。这种压应力的方向与该断层是垂直的,就像一排无形的订书钉,把两边固定在一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球物理学家杰克逊(D.Jackson)说:“最叫人担忧的是剪切应力增加而压应力下降的时候,这正是我们认为已经发生的情况。”

兰德斯地震和大贝尔地震切割了构成三角形两边的断层,当这些断层破裂时,位于三角形内的巨大地块向北移动一米,从而松开了位于三角形底边的圣安德列斯断层。根据这种奇异几何形状产生的威胁,杰克逊把该地区叫做“百慕大三角区”。

居住在加州南部的人想要知道的不是圣安德列斯断层南部是否会滑动,而是想知道何时滑动。遗憾的是科学家至今还不能回答这一问题。

摘译自TIME,Aug,24,1992(挪白琪译,郑金涵,魏淳校)

http://www.docin.com/p-699802079.html

《国际要闻》美国南加州山火,逾8万人撤离

2016/08/17 15:47

  《经济通通讯社17日专讯》美国官员称,南加州当局命令疏散8.2万人,因当地发生山火,火势迅速蔓延至3642公顷区域。

  美国林务局发言人Lyn Sieliet称,700名消防员正在卡洪山口(CajonPass)灭火,火场面积达12.14万公顷,因山火已烧毁多处房屋,故有逾8万人被命令撤离。(mn)

http://news.etnet.com.cn/all-jishixinwen/260817246.htm

今年是加州连续第五年出现高温干旱气候,每到这个时节,加上强季风的推波助澜,加州经常会发生山林大火。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我在2012220指出,欧洲严寒和美国40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美国大震的可能性不能忽视

我在200861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8.5级以上地震有:

2010214智利8.8级地震;

2011311日本9级地震;

2012411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公里

中新社旧金山830电当地时间830日上午,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7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4.7级至5.4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我在2012220指出,欧洲严寒和美国40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2014818最新报道,美国重要粮仓加州,已连续3年干旱,气候专家预测未来加州干旱仍将持续,为节省用水,加州农民改变种植的农作物。

美国加州的大震正在孕育,已接近爆发极限。2014-03-1013:18:14 美国加州附近海域发生7.0级地震,这是加州大震的前兆和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0469.html

一场特大地震的形成需要积累地下巨大的能量,中国四川汶川8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2006年四川遭遇百年未遇大旱;

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罕见冰雪冻灾;

2008512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

200974地震灾区遭遇“7.14暴雨洪涝灾害;

干旱-地震-暴雨的灾害链值得关注。

美国也经历了同样的灾害链过程:

2011-2012年美国发生罕见干旱和高温;

2013年美国发生多次暴雨和龙卷风等极端灾害;

20141月美国遭遇极地蜗旋袭击,发生20年未遇极寒。

20155月美国加州持续干旱。

巨大的能量在美国积累,中国四川汶川8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8993.html

直到20155月,加利福尼亚州此前连年遭遇大旱侵袭。从中部山谷中的小型家庭农场到落基山脉的水力发电站均受到降雨减少的影响艰难求存,同时高涨的饮用水价格也使整个地区经济受到相当程度的打击。水资源价格上涨使许多农场被迫闲置土地,当地许多农业人口失去工作机会。

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雨水虽然能够缓解加州的干旱,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近来在德克萨斯州以及俄克拉荷马州的暴雨已经让美国人心有余悸。在德克萨斯州,尤其是休斯敦地区,暴雪已经淹没了大片民房,并导致至少10人死亡。而在多山的加州,如果暴雨也像在德州和俄州一样在短短数周内倾斜而下,将会导致许多山体滑坡事件,对加州人民安全和经济影响可能还会更大。1998年加州连降暴雨导致多处山体滑坡,造成至少2亿美元经济损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683.html

美国灾难不仅如此,大震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敏感的历史性事件巧合

据报道,美国国家气象局(National WeatherService)1960年起追踪美国各地气温,该局指出,201222的气温打破1964年和197422的最高纪录华氏62(约摄氏16.6)

1964年和197422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7次强震),2012年同样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6次强震)。

1964327北美洲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发生了9.2级地震,下一次特大地震也会发生在北美洲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098.html

美国加州最近山火敲响警钟

美国加州的干旱已经连续5年,2015年发生超级厄尔尼诺,2016年发生拉尼娜,美国大震的前兆已经非常明显。

美国加州最近山火敲响警钟!

关注9-12月强潮汐时期的地震高潮。

9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20169-12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3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958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0495.html

上一篇:2016年10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下一篇:火山双重作用新证据:大灭绝事件后为何数百万年内无法恢复?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2 杨文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