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科普出版环境的变化与机遇把握 精选

已有 4679 次阅读 2012-9-30 23:48 |个人分类:图书评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出版, 科普, 科普出版社

    通常认为,近年来我国科普图书的零售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0.4%左右,许多出版社对科普图书的市场和前景并不看好。常举的例证是:2010年,浙江省新华书店举办了“红色风暴——新世纪10年畅销 书回顾展”,在根据近10年来的销售数据精选出的6000种畅销书目中,竟然没有一本是科普读物。在我看来,近十年来,科普出版的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隐藏着并日益显现出重大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值得认真梳理,好好把握。

    首先,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为科普出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6年,国务院又发布施行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这使得科普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力;科普工作的目标、措施、途径、方法更为具体,更具操作性。科普出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和制订发展规划的措施关心、支持和重视科普工作,使科普出版迎来了大繁荣大发展的春天和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其次,科普事业日益蓬勃发展,科普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为科普出版营造了极为良好的氛围。 “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快科普出版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促进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促进科普创作和出版繁荣:科普图书已列入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序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已开始增加科普任务并开始推进科普创作试点;科普工作已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政府科技项目的单位和个人确定了从事科普的责任和义务;设立各类基金支持科普创作和科普出版……这些都为科普创作营造了极好的氛围,为科普出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再则,社会和公众对包括科普阅读在内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为科普出版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按照《纲要》要求,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5%,即在20103.27%的基础上再提高1.73个百分点,任务十分艰巨。完成这一目标,科普阅读将发挥重要作用,科普出版的社会需求由此显得极为迫切。近十年来,结合“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和“学会会员日”等重要活动日,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地方科协和全国学会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普活动,为科普出版提供了大量精彩的选题和极为丰富的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的需求不断增长,科普出版事业发展可谓正逢其时,市场广阔,前景光明。

      此外,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科普出版提供了更为强大的表现手段和更为精彩的传播效果。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图书出版业正发生着深刻的革命,科普出版也不例外:在出版内容上,由以普及科技知识为主转向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授科学方法……强调科学与人文结合;在出版形式上,由纸质出版转向音像出版、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强调多媒体出版并举;在表现方法上,由科普图书出版转向科普书刊挂图、科普展具教具、玩具书书玩具、裸眼3D技术开发……强调知识与情趣交融;在传播手段上,由单纯书本阅读体验转向手持移动阅读、科普活动参与、网络微博发布……强调传播的快捷舒适互动。科普出版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其表现形式更为强大,传播效果更为精彩。

    当然,当前科普出版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同样很多,如科普创作动力不足,科普原创作品偏少,科普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科普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有一则寓言可以表达乐观者和悲观者的不同心态:费尽千辛万苦从沙漠中走出来的旅者,看到眼前半杯水,乐观者高兴地喊道:“太好了,竟然还有半杯水喝。”悲观者却叹道:“嗨!怎么只有半杯水呢?”

     就当前科普出版所面临的形势,作为专事科普出版的文化工作者,我相信,乐观、积极的心态将使我们捕捉到更多的机遇,赢得更多的商机。科普出版,任重道远;科普出版,大有可为。

(本文刊于《出版广角》2012年第10期“卷首语”栏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47-618206.html

上一篇:《吃遍欧洲》惹出来的麻烦
下一篇:向中国读者介绍全球科技发展动态
收藏 IP: 111.161.70.*| 热度|

11 曹聪 武夷山 王桂颖 苏德辰 宁笔 陈安 杨秀海 陈静 xqhuang yunmu chaohukej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