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人生哲理–从众

已有 1605 次阅读 2021-11-5 07:10 |个人分类:Life a Bit|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同心理“需要”(Needs)对人“属性”(Characteristics)的决定性,尽管人的这些“需要”的起因有待商榷。“需要”既是“因”又是“果”,但凡既因且果的东西都是“自然而然”的。

因此无须深究“因果”,只需直面即可。“归属需要”决定了“人”以“群分”的“表象”。这决定了不同的人的不同程度的“融合”。有意思的是基于“群”认同的心理期待是“相对”的。包括其他“需要”都多少变成了“相对”的期待。也因此,管理者务必要首先给被管理者划定一个“群”,之后用“需要”的“相对需要”进行管理或治理。这不用举例论证,因为这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将来能否发生改变,要看“普世”的接受程度。而什么事一标记上“普世”,那就基本成了“当代”和“未来”。这种情况局限于同类不同群之间,特别是不同人“种”的不同群之间,也会出现在不同人“种”(人只有一个种,这里加上引号表明是大多数人对人种的误解)。

   “划群”最记应该强调“差异”或“特色”。让人们觉得自己确实与其他人不同,与其他“群体”不同。 这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稳定“群”,而一旦形成“群”,群内的人就转向期待“相对性”。比如,人们常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话的意思是只要能被“群”接受,其他的忽略不计)。这种状态的社会中的管理者可以顺势发挥个别人的意志。不论这些个别意志是否反映客观事实,最终都会成为“群体意志”。人类社会的“宗教信仰”“迷信”等等都是这样行成的。

   所以现代的先进文化是在试图强调“普世”和“普适”,而不是挖空心思强调“差异”和“不同”。这也是现代科学的任务之一。帮助人们,特别是已经根深蒂固地觉得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群体解除这类枷锁是科学进步的意义所在。

本着“事实求是”的原则引领一个群体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才能进步,才能始终位于人类文明的潮头。

绝对与相对

这个世界上一定是有“绝对”的存在,但人一直生存在“相对”状态之中。 这是事实,无须争论。我们与“绝对”共存,但我们却一直追求“相对”。

谁是权威?

   如果我们中间真的存在一些“权威”这一定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如何定义“权威”?“权威”的“权威属性”来自哪里? 首先我们说一下大家普遍接受的“权威”,这些“权威”应该是掌握了“真知”的人,他们在必要的时候为我们提供“真知灼见”,帮助我们解决面对的难题。这类人应该类似文化中的“先哲”。问题是这些“先哲”的“哲”来自哪里?如何被我们接受其为“哲人”,肯接受他们的引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8980-1310978.html

上一篇:写实的诗歌–停牌儿 (外三首)
下一篇:写实诗歌–唯心永恒
收藏 IP: 60.240.113.*|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