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以来的2个月,只看了
《Lecture note on fullerene chemistry》的1/2
《西藏生死之书的》1/10
《水知道答案》全部
十几本绘本
粗阅《地藏菩萨本愿经》
《近世古琴逸话》 1/5
粗翻《中国民间传说集成。贵州卷》
粗阅3本博士论文
粗翻《中国民间神话论文集,1984年贵州》
惭愧 惭愧,点水不少,细读太少,深究没有,愧对书生二字,不敢自称读书人了。
一首唐诗与诸君共勉
猶道樓蘭十萬師,書生匹馬去何之。
臨岐未斷歸家目,望月空吟出塞詩。
常欲激昂論上策,不應憔悴老明時。
遙知到日逢寒食,彩筆長裾會晉祠。
http://blog.renren.com/blog/222009505/476873281
新近读了四本书:《李开复自传》,北岛的《结局或开始》,余杰的《冰与火》和张清平的《林徽因传》。
应该说《李》这本谈不上是书,因为总觉得一个四十多岁的人给自己写传,要么是自己钱不够花要么就是某些人钱不够花,从这几百页的文字里,没有看出一点可以值得记忆的东西,当然有的还是不由自主地记住了,比如他22岁结婚,比如他无比的推崇美国教育。他这写的终归不是励志片,我没有受到什么鼓舞,也没得到什么启迪。不过细细想想也不尽然,至少我看到了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还是对他蛮有利的,挺善于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自传自传一定不客观,所以通篇都是为自己的成就找梯子,为自己的过失找台阶。好吧,我说的这个也不是客观,只是主观,主主相克,就此别过。
最初读到北岛的这部诗集就忍不住写了几句话:http://blog.renren.com/blog/222009505/455121310。那时候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震撼,当周末独自一人捧起这本书,慢慢地一路读下去,几乎所有的诗都不厌其烦地读了好多遍(一遍根本读不懂),心潮便忍不住澎湃,晴空里也能看到乌云,视野里出现了地平线,脑袋里绽放了零度以上的风景。有一种有喊却喊不出,想哭却无泪,空身的力气无处施展的感觉。心在跳,血在流,却无法让身心自由。然而世俗的私欲不断侵占思想的空间时,这一切感受消失了,翻开曾经摩挲过的一页又一页,陌生,无解,空白,再也回不到与诗人感同身受的境界。悲哀恰如此,无知便无语。
说起余杰还要追溯到高中,两余(余杰vs余秋雨)对骂的时代。那时候对余秋雨的散文正是一头狂热,所以对余杰其人便无甚好感,对他的作品也了无兴趣。时下偶然看到了这本杂文,当然更像是梦中呓语,回想起那时对他的不屑,现在忽然想看看这个人物到底在想什么,所以翻开了《冰与火》。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一晚上看了200多页。他冷眼看世界,旁征博引,针砭时弊。看到痛快处,不禁大呼过瘾。不过也仅限于此,因为我不是个愤世嫉俗的人,再愤世嫉俗的话到我这里也只是文学语言。好吧,就这样吧。
张清平真是个高手,把描写他人一生的记录,写得如同自己便是所传之人,所以《林》这本书是吸引人的。充分再现了二,三十年代,尤其是二时年代初期,思想自由,各种思潮激荡的情形。有着独立思想的林徽因在经历这思潮激荡的二十年代,战时纷乱的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即使在流亡云南,身患肺炎,还要照顾丈夫梁思成的情况下,依然不忘自己内心的追求。难怪金岳霖会对她如此痴情。所以这本书也是让我对自我思考最多的。
独立的精神最为可贵,有着独立思想的人永远被人铭记。毋庸多言,我们口头不断传颂的人,哪个不是带着自己独特鲜明的思想个性?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一切比作这个圆,壳是我们的身躯,壳以外是一切外在表现的东西,那么在壳里面我们到底有什么?我们有自己的精神什么?恐怕大多数时候是人云亦云,在转达着别人的思想。再仔细想想,在人生蜿蜒的小路上,我们走走停停,有可能有岔口,有可能有弯路,但是人生的小路只是单向路,只能回首,却不能回走,人生最终的目的是人死。那在这条小路上有没有什么可以留下?有什么可以让后来路过的人有所醒目?恐怕只有独立之思想,那个才能称得上是路标。
如果真的如这个壳里面的样子一样一无所有,我们现在挣扎的是什么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