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算是一名“非典型”高校图书馆馆员。26年的图书馆职业生涯,可以说一直在关注科研、参与科研、服务科研,一直在平凡的岗位辛勤地工作,生活方面兼顾比较糟糕。
2025年3月的体检,多项指标出现了“红色警报”。“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小米手环记录的“运动健康年报”,2024年超过一万步的只有9天!2025年4月10日,被盐水鸭的碎骨头蹦裂了一颗牙,4月11日到医院,诊断后判决这颗牙应及时拔除,拔除前医生询问健康状况,量血压、测血糖。血压把我自己吓到了,收缩压、舒张压均到了我自己未见过的数值。舒张压大于100mmHg不能拔,医生让我半小时时候再测,收缩压降了下来,在正常值范围,舒张压刚好是卡极值达标。医生告诉我相比同龄人,我的健康状况、牙齿状况均应引起重视。
关于睡眠方面,浏览到一篇微信推文,大致内容摘录如下。22点入睡,正好与褪黑素大量分泌的时间相契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促进睡眠的作用,提高入睡效率。古人一直讲究“睡好子午觉”,子时,即晚上11点~凌晨1点。“子觉”说的是已经进入睡眠状态,最好是进入深睡眠,而不是说11点才开始上床。人进入深睡眠的时间通常为30~60分钟,可根据自身情况判断入睡时间,最晚不宜超过23:00,早上6:00~7:00醒来即可。成年人推荐的睡眠时长为7-8小时,6小时是底线,上限不超过9小时。入睡/起床的时间尽可能规律,哪怕是周末,也不宜太晚起床。(信息来源:22点和23点睡觉,差距到底有多大?. https://mp.weixin.qq.com/s/1w0ns46t_A-YB0NTnB1bGA)2024年小米手环记录的“运动健康年报”显示,我的平均睡眠时长为6.3小时,平均入睡时间为23:26。一般情形我是11点才开始上床,6:00必须起床。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结合上述实际,应该好好反思,及时有意识地做出调整(图谋注:本文后半部分的写作借助了DeepSeek“深度思考(R1)”"联网搜索“功能。)。
图书馆员作为知识与信息的守护者、传递者,其职业特性与科研、工作及生活的平衡有着天然的关联。以下从科研、职业发展、生活哲学三个维度展开思考,并结合图书馆员的独特视角进行分析。
科研:在知识服务中参与学术生态。科研支持者的角色。图书馆员通过文献检索指导、数据库建设、学科服务等,直接参与科研流程。他们需要理解学术前沿动态,掌握科研工具(如文献管理软件、数据分析工具),成为学者与知识之间的桥梁。例如,学科馆员需针对特定领域提供定制化资源推荐,助力科研效率提升。自我学术成长的矛盾。许多图书馆员面临“服务他人科研”与“自身科研产出”的冲突。高校图书馆员常需兼顾职称评审压力,需在服务工作中提炼研究方向(如数字图书馆、信息行为研究、阅读推广),但时间与精力分配成为挑战。部分馆员通过参与跨学科合作项目,将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实现双赢。数字时代的转型挑战。开放科学、数据管理、知识图谱等技术革新推动图书馆员从“资源管理者”转向“知识工程师”。掌握数据挖掘、元数据标准等技能,既是职业发展的机遇,也对持续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工作:在琐碎与价值感之间寻找平衡。职业认同的困境。图书馆工作常被视为“清闲”或“重复性劳动”,但实际涉及资源采购、阅读推广、知识产权咨询等复杂任务。馆员需在借还书、咨询答疑等日常服务中挖掘深层价值——例如通过读者需求分析优化服务,或通过阅读疗愈活动影响社区文化。公共性与个性化的张力。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需兼顾不同读者需求。馆员需在规则执行(如维护秩序)与人性化服务之间保持灵活,既需原则性也需同理心。技术赋能与人本服务的辩证。自助借还机、智能咨询机器人等技术减轻了机械劳动,但也可能削弱读者与馆员的情感联结。优秀的馆员会利用技术腾出的时间深化知识咨询服务,例如开展信息素养培训课程,从“事务处理者”升级为“教育者”。
生活:在静默中滋养精神世界。职业特质对生活的影响。图书馆工作的节奏相对稳定,但可能因活动筹备(如读书节、展览)而阶段性忙碌。馆员常培养出沉静专注的性格,倾向于阅读、写作等内省型爱好,形成“慢生活”态度。知识获取与信息过载的悖论。身处信息洪流中,馆员更易意识到筛选信息的重要性。许多人在生活中践行“断舍离”——不仅整理物理空间,也通过主题阅读构建知识体系,避免碎片化学习带来的焦虑。从服务他人到自我关照。长期服务他人可能消耗情感能量,馆员需警惕“助人者倦怠”。部分人通过参与行业社群(如图书馆学论坛)、定期职业培训重燃热情,也有人通过书法、园艺等爱好建立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平衡之道:图书馆员的独特智慧。以终身学习应对变革。定期参与专业培训(如数字资源管理认证),同时跨界学习心理学、设计思维等,拓宽职业可能性。构建“知识-服务-生活”的良性循环。例如将个人阅读兴趣转化为主题书展策划,既完成工作任务又满足精神追求;利用信息检索技能规划家庭旅行,实现职业能力的生活化迁移。在平凡中创造意义感。记录“微小成就时刻”:一名学生通过馆员推荐的书籍找到研究方向,一位老教师学会使用电子阅读器……这些瞬间构成职业价值的真实注脚。
图书馆员的思考往往带有“静水流深”的特质:他们既是知识的搬运工,也是时代变革的见证者;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不断重构自己对科研、工作与生活的理解。这种职业带来的,不仅是稳定的作息,更是一种在喧嚣世界中守护思想灯塔的从容哲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9 1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