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追求知识是使生活变好的最佳选择

已有 3515 次阅读 2015-3-25 08:05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知识, 生活, 命运

追求知识是使生活变好的最佳选择

蒋继平

2015324


在当前中国社会以金钱财富为唯一追求目标的气氛下,社会上充斥着一股读书无用论的论调,普遍认为知识没有体现其真正的价值。看到这些言论, 我觉得这是一种目光短浅,或者仅从金钱方面来衡量生活标准的片面做法,是一种对年轻人的误导, 应该得到及时的纠正。

我们应该懂得读书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长期投资。 凡是投资, 都会有风险。对读书的投资, 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投资,风险要小得多。从长远来看,在读书上的投资绝大多数是可以获得正常回报的。具体地来说, 一个大学本科生要比一个高中生多花四年时间在学校读书,也就是失去了四年工作挣钱的机会, 而且还要交一定数量的学费。从短期利益看起来, 这个本科生在经济上跟这个高中生相比,肯定不如高中生。 可是, 这个本科生四年交的学费是一种长期投资,当他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后, 一般来说待遇要比高中生好一些,时间一长, 累结起来, 这个本科生在读书上的投资就可以获得应有的利润了。

当然,仅从金钱的角度来看, 本科生和高中生在经济方面的差异可能不那么明显。但是,生活的质量不能以拥有多少人民币为唯一标准,尤其是当人们已经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维持日常生活的需求后,更是如此 。

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认为一个博士比一个高中生多化将近10年的时间寒窗苦读,结果毕业后的工资待遇比现在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好不到那里去。这样的境况, 一方面是个别的, 另一方面比较的仅是看得见的金钱数字,而没有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因素。

现在让我们全面仔细地来分析一下一个博士和一个进城打工的高中生的各种方面的处境。让我们用中间群体来比较,不要用极端个例来说事。

  • 工作环境。让我们用建筑行业为例, 一个在建筑行业的博士,一定是一个工程师, 主要的工作一般是给工程进行具体的设计,这种工作一般都会在办公室进行, 有空调, 可以坐着工作。而一个建筑工人, 必须在露天进行操作,即使拿同样的工资待遇,您愿意选择那种环境?

  • 价值体现。对于一个工程, 博士具有必须的知识,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工程中的各种问题和需求, 从而会有一种成就感, 而一个普通工人,一般只能按照工程师的设计和要求来施工, 没有自己的主见,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

  • 隐性收入。博士可以享受许多隐性的福利待遇。 其中最明显的是参加各种会议,这些会议多数都是在名胜古迹的地方召开,会议举办者通常会安排与会者浏览这些名胜古迹,而这些费用可能包含在会议的费用中, 与会者回单位可以报销。这样的话, 实际上等于合法的公费旅游。 除了开会出差领略世界外,博士通常可以享受聘用单位的高等级待遇, 比如说,给你配置电脑和手机等工作和生活的必须工具。到现在为止, 我所有的手机和电脑都是公司给我配备的,不用花自己一分钱, 而且, 公司总是及时地为我更新软件,不用我自己操心和花钱。

我注意到,不管是在中国或者美国, 在30岁以下的人群中,总体趋势是: 知识越多, 学位越高的人, 越是贫穷,但是, 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知识越多, 学位越高的人, 经济条件越好, 生活质量越高。从这种总体趋势, 我得出了知识是使人们生活变好的最佳选择。这点, 对于没有资本, 没有其他社会资源可以利用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我庆幸我选择了读书这条路,假如有来生的话, 让我选择人生的道路,我还会选择走追求知识这条道路。

当然,追求知识不一定要读博士, 有本科生的学历已经说得过去了。关键是要有真才实学, 要真正地掌握一些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为社会服务。 因而,很明显, 我这里说的知识是指具体的技能和学问,而不是一张混来的文凭。

寒门子弟们,在社会不公平的现实中, 不要去抱怨,还是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这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算公平的游戏规则吧!当您的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后,当您进入人生的晚年时, 您一定会领悟到追求知识是一个先苦后甜的漫长历程的道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877045.html

上一篇:与大圣人孔夫子唱个反调
下一篇:我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构想(7)
收藏 IP: 73.23.226.*| 热度|

4 魏武 霍艾伦 胡华明 陆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3 1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