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农村经历给我人生带来的几大好处

已有 5049 次阅读 2014-8-4 03:09 |个人分类:故事感想|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农村经历, 人生好处

农村经历给我人生带来的几大好处

 

蒋继平

201483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就与庄稼和泥土打成一片。儿时的我,赤脚在田野上奔波,赤膊在田间插秧,挖沟,施肥,浇水,割禾,喂猪放羊,烧菜煮饭,几乎无所不干。最有意思的是,可以自由地在水稻田中抓黄鳝,泥鳅和青蛙。雨后在野草丛中采集黑木耳,。

高中毕业,我的正式身份就是农民。当兵复员回到老家,我的正式身份还是农民。

我的家乡在江南的鱼米之乡。可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我的家乡的社会生活很不利。当地的政府官员都是从部队转业来的,他们都是外乡人,对江南的农耕不太专业,强迫当地的农民按照他们的安排从事农事操作。这个给当地农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中以种植双季稻为最典型的例子。每当夏季“双抢”的时候,就是农民最辛苦的时候。我在当时每天在田间工作12 个小时是很正常的。

江南双抢时的辛苦,不是一言两语可以描述的,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的。

经过这样经历考验过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碰到任何艰难困苦都能从容以对。

总的来说,我的不平常的农村经历虽然给了我一个非常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是,这个经历也给我后来的人生带来了若干好处。

首先,农村的经历使我深深懂得:粒粒盘中餐,颗颗皆辛苦的道理。因而,在我已经走过的人生中,不管在那里,从来不浪费一粒粮食,甚至吃剩的饭菜从来舍不得扔掉。因而,吃剩菜剩饭是我生活的一个常例。

其次,因为当时的经济条件很差,生活水平很低,在口渴难受时,连5分人民币一瓶的汽水都买不起,或者说舍不得买,所以,从小养成了在艰苦环境下生存的本领,而且很注意勤俭节约,从来不乱花一分钱。即使现在的收入已经属于美国社会顶端5%的群体,仍然改不了这种勤俭节约的习惯。就拿办公室,实验室和家中的各种照明设施来说,只要我认为没有必要开着的灯,我都会将它们关掉。而几乎所有美国人都没有这个习惯。正因为这样的经历,我在实验室订购各种仪器设备时,总是从最经济实惠的角度作出选择,为公司节省大量的开支。所以,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比例。

还有,我在农村练成的在恶列环境下生存的本领,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价值。因为我现在的职业仍然在农业方面。我的一大工作任务就是在田间播种,移栽,观察,记载,和采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从早上7点出发,中饭在田头吃自己随身带的便当,一直干到下午太阳快要落山为止。在非常高温潮湿的田间,到下午3点以后,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困很累,那时候,往往在整个田块的所有成员中,不管是白人,墨西哥人,还是其他族裔的人,连走路都变得慢慢的,而我仍然可以像野兔一样在田间奔跑。每当我的老板看到这种情景,他总是跟身边的其他员工开玩笑说:“Jiping  is just like a  robot. He never feels tire. It is amazing! Inthis situation, we are not a match with him. (继平真像一个机器人。他从来不会感到累。真是不可想象。在这点上,我们都不能跟他比。)

再者,农村的经历使我对大自然有一种说不清的感情。我对许许多多的花木庄稼,虫鸟野兽,鱼虾龟鳖,家禽牲畜都有一些直接的接触。因而,对它们的形态特性有一些基本的认知。这给我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比如说,抓甲鱼是我的一大爱好,也是我的一个特长。采灵芝也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而且是非常轻而易举的事,几乎是100%的成功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农村不同寻常的艰苦经历,使我有了一个很低的人生起点参照系。这个参照系给我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心态。这个心态使我没有任何贪婪的欲望,对生活标准的要求很低。因为,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要比年轻时好许多。而这样的幸福生活是经过我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这个心态对我的工作也很有帮助,上面的例子已经说了。因为我现在的工作环境即使有些恶劣,但是与我年轻时经历的“双抢”相比,还是要好很多。

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人生要是缺少农村的生活经历,可能是一大缺憾。所以,我认为,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也许有一定道理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816909.html

上一篇:母亲再次坚决拒绝来美说明了什么?
下一篇:地球演化之我见(5)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13 魏武 武夷山 王荣林 柳海涛 张忆文 李学宽 郭战胜 崔全顺 LongLeeLu redastro permafrost zhangcz07 zhaor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