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科学网】你知道什么叫“打工仔” 精选

已有 11073 次阅读 2011-1-24 18:05 |个人分类:科学网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论, 反面教材

科学网的王孝养老师写了一篇《博士毕业后过早自立门户独立科研并不见得是好事》下面全文转载,然后发表本人评论:
 
博士毕业后过早自立门户独立科研并不见得是好事
          现在国内有种倾向,认为寒窗苦读21或22载获得博士学位后就该出人头地,成为真正的科学家或专家了。国内的职称评定体系,又给这一想法推波助澜。在国内许多单位都规定,博士毕业两年后即有资格晋升副高职称。副高在国内算专家。专家就应该理所当然的有自己的实验室,有自己的研究生。
         就整个人群来比,中国博士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1%),从这个角度讲,博士在中国还是皎皎者,而且比普通老百姓掌握了更多的科研技能。但是如果把博士放到整个学术界来比,刚毕业的博士仅是一名科研的入门者。在基础研究领域,许多博士毕业后,包括欧美的博士,刚毕业时多数都不具备独立的高水平科研能力。当然在应用研究领域,由于技术或产品的研究不需要很复杂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开发一些单一的产品,只要有好的想法,不断地试验就有可能成功,甚至没有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年轻人,都可以独立完成。这个时候早些独立,在热情很高而且精力特别充沛的时候可加速成功的进程。
        在这里主要是探讨基础研究领域,尤其是生物科学领域,博士毕业后过早自立门户独立科研是好还是坏。
 
怎么才算具备有独立高水平科研能力
 
        在不需要太多主要帮助下,能独立找到新课题,并能独立设计和完成课题,以及有较高的独立完成论文写作的水平。
       对于基础研究,其成果主要以论文发表来体现,要想做独立的课题负责人(PI),我觉得至少能在专业领域最好的杂志(如肿瘤专业的Cancer Research, 病理专业的AJP, 化学专业的JACS等)上发表3篇以上第一作者的论文。要达到这一要求,据我的观察,即使是欧美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毕业1-2年的博士都很难做到,在国内多数博士毕业更难达到。
         科研其实是一个团队的工作,看一下近十几年来的高水平的论文就知道,论文署名的人越来越多,这说明一篇好的论文发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作为PI,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过早自立门户独立科研的坏处
 
        1) 对自己,可能只会做低水平的科研,发低档次的论文。做一个好的科学家其实需要很扎实的功底,包括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论文的写作能力等。如果在尚未有足够的科研能力之前,就独立的从事科研,带研究生和领导一个课题组,有可能一直在低水平科研上徘徊,发表论文的档次也上不去。也就是说刚毕业的博士有“勇”,但并不一定有“谋”。据我的观察,在博士和博士后期间没有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的人,做PI后也难发高水平的论文。
        2) 对国家,浪费国家的许多科研资源。对于一个尚未达到从事独立科研人员的博士做PI可以想象,即使有国家科研经费的支助,有可能只产生一系列低水平的科研成果,这是对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
        3) 对学术界,会影响推动科技进步的进程,产生过多学术垃圾。尚未有足够能力的人做研究,会产生一大堆的垃圾论文,甚至造假论文,不仅不能促进科学进步,有可能还阻碍科技进步,污染学术环境。
 
如何让自己能尽快地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
        1) 自己刻意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刻苦努力的工作是必要的,但更要注意科研时不要有太强的依赖性,要刻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完成课题和论文写作的能力。尤其是在有些实验室,课题是导师设计的,论文也是导师写的,学生只是完成实验。碰到这样的导师,一定要经常跟导师讨论课题设计,写论文时争取第一稿自己完成,然后与导师一起修改完稿。
        2) 博士生期间找一个高水平的导师非常重要。找导师时,首先要看看该导师在博士和博士后期间是否能有高水平的论文,如果有,表明该导师可能很聪明能干或他有一个水平高的好导师;再看看他在有独立课题组后是否能发若干高水平的好论文,如果有,表明他确实是科研能力高的导师。在这样的导师指导下,你的科研起点可能会较高。会加速培养你独立的科研能力的速度。
       3) 在高水平的实验室从事2-5年的博士后研究不可少。单有博士生期间的科研训练是不够的。大家可以查一下近十几年学术界的大牛人物,或诺贝尔奖的获者,极少有人没做过博士后的。有人错误地认为博士后是找不到工作的博士干的活,实际上,在科研水平高的发达国家要想在学术界混,没有博士后的经历几乎连门都没有。由于国内多数博师并没有达到美国助理教授的科研水平, “土”博士最好能到英语国家的高水平实验室做2到5年的博士后,不仅可提高英文水平、科研水平,还能见识不同的科研管理体制,也是自己最后一个接受科研训练的机会,可弥补过去科研训练的不足,对自己将终生受益。至于做2年还是5年,要根据专业课题而定,最好能发表1-2篇第一作者的高水平论文。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对于刚毕业1-2年的博士来说,不排除极少数天才博士能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外,但绝大多数都还没有真正完全踏入高水平科研的之门,单靠自己是很难提高科研能力的。在科研修行尚未到家之前就独立科研不仅害己害人,也浪费科研资源。我建议博士毕业后别一门心思想自立门户,应把重点放在注重练科研功底。要想做好科研,博士后这一步不能省。
——————————————————————
 
Neil反面教材:
 
以前写过一篇《你知道什么叫“老板”》,今天写一篇《你知道什么叫“打工仔”》。
 
1、从科研的角度讲,王老师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和观点我是同意的。我认为一个人从开始接触科研工作到成为一个成熟的科研工作人员是有许多东西要学的,读博士那几年肯定不够,在博士毕业后继续做几期博士后,多去几个地方,继续多学一些东西还是有必要的。
 
2、但是,如果王老师要把这种理论应用到国内,那我要说说国内和国外的差距。
 
如果一个人在科研制度比较发达,科研水平比较高的地方,比如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那么博士毕业后多做几期博士后,多跟几个大牛老板学习,这是非常有益的事情,这个益处显而易见,是个具有正常智力的人都能看得出来。
 
可是,国内的水平是比不上欧美的,在国内无论哪个专业(汉语和蒙古语除外)高水平的导师都太少,如果你本身是奔着要学东西的目的去做博士后,大多数会失望。
 
3、大家知道在中国目前科研“公司化”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前一段迟菲博主写文章说研究生涨工资可能会导致科研公司化(大致是这个意思吧?),她的这个观点其实不对,因为现在已经公司化了,涨不涨工资都无法阻挡研究生和博士后沦为给老板们干活的工具的脚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科研的公司化所依赖的其实并不是“钱”,不是说你拿了你老板的钱就必须给他干活。科研公司化所真正依赖的基础是学位授予制度
 
当初你在考研究生和考博士时,你的老板具有招生的决定权,是他决定是否要你,也就是说是他决定你能否成为一名研究生。而在你将来要毕业答辩拿学位时,你的老板具有是否让你毕业的决定权。同时,中国的学位授予制度要求研究生必须发够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论文才能取得学位。这几条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你老板要挟你给他干活的手里箭
 
如果你不听你老板的话,不加班加点没日没夜的给你老板干活发文章,他在这几年里就不让你好过,今后就不让你毕业。
 
如果你老板要求你每天晚上10点之前不得离开实验室,否则就不让你毕业,请问你能跟谁说理去?啊?
 
或者就算你自己足够努力,发够了能毕业的文章,你的老板还是想留你在组里多干点活,让你延期一两年,你就算不乐意,又能跟谁说理去?啊?
 
而这些跟你拿到多少工资(或者叫补助)一点关系都没有!在读研这几年,你老板就算一分钱不给你,学费住宿费都让你自理,他也照样把你当牲口用,你也照样没脾气,谁让你要拿硕士博士学位来着,你说是不是?
 
所以,不要以为涨了工资你的老板就有理由把你当牲口,也不要以为不涨工资你的老板就不会把你当牲口了,你老板把不把你当牲口,跟你涨不涨工资没关系。涨了工资,说明你能挣点钱,是个能挣钱的牲口,但这也只是跪着挣钱,离站着挣钱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可不涨工资,你就只是个跪着还不挣钱的牲口。话说得难听,道理就是这样,你们懂的。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给中国的公司化的科研小组起个名字,叫“学位公司”。
 
4、上面中插了一段涨工资的问题,现在继续回到博士后的问题。由于我们国家科研的公司化,相当一部分教授已经不再是教授,而变成老板,这不只是叫法的不同,背后也反映出工作职能上的转变,亦即成为老板的导师已经不再参与一线科研工作,而变成一个科研小组的管理者,主要负责申请基金和push学生干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边从上面拿钱向上面交论文一边给下面发钱发学位跟下面要论文的学术包工头。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博士生,你如果去这样的科研小组做博士后,那么你是不可能学到什么东西的,你继续培养继续深造的美梦也会就此破裂。
 
我说得再具体点,你作为一个博士后,进入这样一个科研小组,你会发现你的老板基本上不做科研,每天除了填写报表申请基金之外就是四处走穴开会,只有到他吃吃喝喝闲暇时才会打电话催你赶紧写paper。
 
而你在这样的小组里做一期博士后的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里,可能连一次跟自己老板讨论学术问题的机会都没有,你每天面对的能跟自己讨论具体学术问题的人,只是跟自己一样的博士后和比自己还小的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或者情况再好点的,就是组里刚刚从博士后变成助理教授的小老板。
 
你说,在这样的组里,你能学到什么新的东西?
 
前一阵子科学网上曾经讨论过科研小组里“大师兄”的问题,我发现科学网上的老板们都喜欢让自己组里的大师兄带小师弟,让高年级研究生代导师事,这样导师自己就完全不用带学生了。
 
你现在想想,你作为一个博士后,去了这样的组里,不就是“大师兄”吗?
 
周围的人还指望你教呢,你又能去跟谁学?
 
在这种情况下,王孝养老师文中所说的要去做博士后进一步的进行学术上的培养,这个美好的梦想已经泡汤了。
 
5、没有最泡汤,只有更泡汤。真正糟糕的不止于此。
 
现在的中国依旧是一个体制不完善的国度,现在的社会依旧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地界。在中国读研究生,做博士后,都属于学界底层,属于弱势群体,可我们的制度并不保护弱势群体。
 
你去一个公司化的科研小组做博后,你是去干活的,不是去深造的,这是第一个现实,我想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并且接受这样的现实。可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作为学界底层的博士后,你就算老老实实干活也干不踏实,为什么这么说?
 
(1)不要忘记你是给你的老板干活,而你的老板不干活。这意味着他很可能对具体的科研课题了解得还不如你多,却要站在比你更高的位置上指挥你的工作,他对你提出的许多要求很可能是不切实际的,不合理的,你却必须听从,只因为他是老板。
 
(2)国内的老板们少有懂得尊重人权,尊重学生的。如果你的老板只是逼着你拼命干活,总让你牺牲个人的时间去加班,不给你休息的周末,我想大部分年轻人都能默默忍受。可在中国,过去动手打人,张嘴骂人的老板不在少数。尽管现在动手打人的情况已经基本杜绝,可是老板因为对手下研究生和博后工作不满意而进行言语和人格侮辱的情况还是不难见到的。
 
我相信在科学网的读者中,被老板“问候”过父母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们不在少数。大家只是表面和谐,背地里矛盾重重,谁都有倒不尽的苦水,对吧。
 
(3)再中插一件事:有一次我听到有人说“他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听到这句话我就猜他组里的学生要完蛋。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句话表面上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他如何亲自己的学生,可背后反映出来的意思是“他会像管教自己的孩子一样管教自己的学生”。
 
大家都知道近代中国人普遍不太懂得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普通家庭基本上就两个极端:一是溺爱,二是虐待。溺爱就是指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虐待就是指棍棒之下出孝子,不听话就抽死你。
 
我觉得一个老板溺爱自己的研究生,这是不太可能的天方夜谭,所以“他会像管教自己的孩子一样管教自己的学生”这句话意味着这个老板私下里会“收拾”他的学生。我私下里一打听,果然如此。
 
你知道什么叫悲剧?悲剧就是隐藏在无比动听的话语背后的深意。
 
6、现在我们总结一下上面所说的:
 
你去一个组里做博士后,是给老板干活的,而不是去深造的,除了什么东西都学不到之外还要听老板瞎指挥,临了还要挨骂受气。科研做不好,钱又挣得少,人活得还不像个人,三十好几的人了连把“像个人一样站着挣钱”这句话说出口的勇气都没有,你自己扳手指头数数,这事情对你而言是弊大于利呀还是利大于弊?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想到一句话:与其如此,为何不自己当老板?
 
没错,与其做一个打工仔博后,任由别人骑在脖子上拉屎,为何不独立干属于自己的科研?就算水平不济,起码不会受气,难道不是吗?

7、别急,坏话还没说完,上面是从博士后的角度分析这个情况,下面我要从更宏观的角度,也就是从这个国家科研现状的角度说一下。
 
我认为目前中国正面临又一次的人才更新换代。上一次我国人才的更新换代大概发生在15年-20年前,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从国外引进了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同时自己也抚植了一批77年恢复高考以后的本土培养的科研人员。这一批人今天大概年纪在50-60岁,基本上把持着中国的学界(当然他们头顶上还是有七老八十的院士老头子们,这个暂且不提)。
 
但遗憾的是,这一批人尽管把持着中国的学界,但其中大部分已经不再在科研第一线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相当一部分转去当官,成为领导,另一部分则变成了科研组里的老板。
 
他们当了官做了老板,科研工作谁来做?这个国家不可能没有人做科研吧?所以还是得靠年轻人。于是我国学界目前的阶梯是:
 
国家——>官员和科研老板——>底层做科研的年轻人
 
现在矛盾就来了,底层的年轻人是接触不到国家一级层次的人和物的,于是他们也拿不到什么科研经费,真正能接触核心的是中间的官员和科研老板,可这些人又不做科研,只是站在年轻人头顶上指手画脚,说他们是蛀虫确实有点难听,但本质上他们的确是通过攫取年轻人的劳动成果来生存的,这就是我们俗称的“金字塔般的制度”
 
而且,由于中国历史的原因,上一批人才换代培植起来的,现在处于老板位置的人,其实他们的科学素养,管理素养,或者说综合素质,相对于今天国内名牌高校毕业或者去国外名牌高校镀过金的年轻人言,还是不行的,毕竟上一代人经历过文空格革,命苦,不像现在年轻人教育条件这么优越。当然我不是想批评,我父母就是那一代命苦的人,所以我能理解,在这里我只是说出一个事实,总之两代人之间差距是有的。
 
而正是这个阶梯,以及两代人素质上的差距导致了不做科研的科研老板和做科研的底层年轻人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做博士后的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个人认为,尽管学界还是由不做科研的科研老板们把持着,但从国家的长远角度讲,科学要发展,科研工作要进步,靠老板们是肯定不行的,还是得靠年轻人,所以改变目前这个存在矛盾的阶梯,给综合素质更高,科研能力更强的年轻人更多学术资源和发展的机会,是大势所趋。而如何能够实现这一点,也可能是今后我国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
 
这不是空话,近几年我们国家开始重视扶植年轻的科研人员,给年轻的博士和博士后更多发展的机会,从制度上让他们更早脱离老板们的阴影,就是一种具体的尝试。而给研究生涨工资,也是另一种具体的行动。这些行动说明我们国家已经开始着眼于年轻人的培养和扶植了。我相信今后还有更多的举措出台。
 
尽管这些行为表面上和王孝养老师的观点矛盾,但其实并不冲突,王老师的观点从更长远(比我那个长远还要长远。。。)的角度讲是对的,可更长远的问题还要用更长远的方式来解决,我们眼下还是得优先解决人才换代的问题。
 
一个国家要进步,如同一个人学走路,要一步一步来,而且步子不能迈太大,以防扯蛋。
 
今天就扯这么多吧。老板们别恨我,我只是个写博客的,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147-407485.html

上一篇:信(13)
下一篇:本人决定接受科学网任何用户的好友申请
收藏 IP: 61.135.194.*| 热度|

54 刘俊明 陈安 张旭 吕喆 刘进平 武夷山 王德华 丁甜 盛弘强 李学毅 赵福垚 刘钢 王庭 梁建华 陈玉华 吴景鹏 张欣 张乐 郭保华 柳东阳 刘建彬 段明 廖聪维 许培扬 霍艾伦 刘波 逄焕东 薛常喜 郭桅 吴辉 周春雷 于锋 佟冬 王晓峰 杨正瓴 王孝养 张珍 张雪峰 罗文行 李志成 赵美娣 韦雪花 曹贺贺 文绍 zdlh neilchau goudan1 ZH11 tuner zhulihong juscojack lftkf zhaoyitunp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