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书柜,里面摆满了书。然而可惜的是这个书柜的存在与不存在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上面摆的全是马恩列毛邓的著作,没有一本是我能看的。—_—
后来稍大一些,也识得一些字了,在中学教书的父亲终于意识到他的孩子需要一些学校外的教育,于是鼓动我去他学校的图书管借书看。可是他学校图书管里摆的全是四大名著和武侠小说(其间还混杂着不少言情小说)。现在回想起来,看这样的书对于当时不足12岁的没有什么判断力的小屁孩来说是不是早了点?不过我当时确实看得脸红心跳心潮澎湃津津有味乐不思蜀的,感觉好极了。
实话说,我在上中学之前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特别是科学普及教育。小学校教我的只是背九九乘法表,做应用题,这些在当时对于我而言就是枯燥乏味无聊的代名词,每每上课我都是各种打瞌睡兼走神。而科学真正的美,大自然最有趣的地方,学校的老师们并没有能教给我多少。当然,考虑到彼时彼地的教学水平,我最终原谅了他们。
而至于我的父亲,他虽然是一名教物理的老师,可是对于如何引导小孩子去接触自然科学知识,也基本上是束手无策。
所以我上中学以前基本上就放羊了。
真正算得上接触一点数学和物理是从上中学开始的,在与平面几何,力学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我很快就爱上了她们。从未曾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美妙如此动人的知识,那种被大自然诱人的神秘所深深震撼的感觉直到今天仍记忆犹新。
于是有一阵子我狂热的学习数学和物理,读数学和物理书,课内的和课外的。
初二的时候,市面上终于流行起了一批不同于中学教材的科普著作——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动系列》,从今天的眼光看这套书的翻译极烂,但对当时15岁的我而言却是如获至宝,一定要把妈妈给的零花钱全部都存起来专门买的书。
现在想想,也许这一切都源于自己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和我们生活环境中知识极度匮乏之间的落差。身边越缺的东西,我们越渴望得到。
而也正是这种渴望支撑我这么多年里跌跌撞撞的读了大学的物理系,又考了物理的研究生。
幸而,在20年后,现在的孩子们要比我小时候幸福得多,虽然他们因为有家长管着所以看不了言情小说,但是各种科普书已经琳琅满目的摆满了书店。
比如我现在手头拿到的这一套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有趣系列”,全套书一共4本:有趣的化学——这就是元素,有趣的力学——感受到的力,有趣的人体——什么组成我,有趣的数学——玩转数与形。
看了这个书名后,我很想知道它到底多有趣,翻开一瞅,我靠,果然很有趣,我拿了其中的《有趣的人体》,随便翻开一页就看到这么一段话:
你是夜猫子还是云雀?
如果你是夜猫子,你常常会:
闹钟响过接着睡
午夜以后非常清醒
喜欢睡懒觉
如果你发现早上从被窝里爬起来非常困难,并不一定是因为懒惰——这可能与你的基因有关。
哎,说实话我以前还真的不知道这个道理呢。看来以前在卧床不起早点午饭一起吃之后的每次自责真的是冤枉自己了。。。。
再翻开另一本《感受到的力》,看到一个醒目的标题“你能在自行车上研究物理吗?”,这真是高难度的技术活啊,我觉得中科院的导师没几个能做到。再往下看,书页里居然画了一个牛顿,头顶一个自行车头盔,眼戴墨镜意味深长的来了一句:你会服从我的定律。。。。。。我还要推荐自行车头盔——你永远不知道何时需要保护你的头。
哈哈
类似的例子不举了,总之在认真读过之后,我认为这一套四本的彩图书写的很幽默。你不信自己买一套看看。
把这套书拿在手上的同时,我很想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打听了一下才发现并不是中国人。原来这一套书也是引进的,由英国DK出版的书,原书已在国外大面积流行和推广,于是我有些许感慨: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能看到自己国人写的真正出色的科普书呢?
我相信,这项伟大的事业八成要靠90后00后甚至10后,那些能够在年少时代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的年轻人了,靠我这个读小说长大的估计够呛了。
最后,我要点一个题,Neil反面教材在这里向各位家长隆重推荐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这一套“有趣系列科普书”,它非常值得你买一套拿回家给你的孩子看。它的内容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