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不同国家研究中的『求同存异』

已有 3540 次阅读 2019-7-31 08:5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fullsizeoutput_1.jpeg

针对同一学科领域的研究,不同国家受文化、经济等环境影响的倾向性不同。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在『求同存异』中进行。

 

生态大白/ 复旦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谷歌

尽管目前盛行的“大科学”理念要求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更多地进行国际合作,但是由于各地的语言、经济、文化、自然等各个方面上的差异,跨区域合作往往难以开展。因此,针对一些具有全球性普世价值的问题,只有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才能够促成进一步的合作。

2019年,Huang等人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发表论文[1],以近30年来中美两国生态学会所创办的期刊文章信息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两国在生态学家在做研究时的倾向性。


生态学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从发表特点上来看,美国单篇文章的关键词数量更多,这很可能是由期刊本身的限制所决定的,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各自文章的长度和内容丰富性。英文期刊的生态学文章可能会包含更多的信息,而中文期刊则相对更短一些。尽管如此,中国生态学期刊的发文量则日益增加,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态学报》在2000年从双月刊调整为月刊,在2010年又从月刊调整为半月刊。这说明中国生态学学科发展变得更加活跃,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生态学的研究中,从而有更多的工作需要被发表。


主题多样性


Huang的论文中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关键词多样性”的概念,用以衡量期刊覆盖话题范围的大小。结果发现,尽管中国期刊的篇均关键词数量较少,但是随着发文量的扩增,其生态学期刊覆盖的范围一直在攀升,并在2005年以后超越美国。

从发表内容上看,更加能够看出两国对生态学理解的差异性。通过构建共词网络,研究发现美国的生态学基本是以理论研究为主,而中国的生态学则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以农林生产为核心的应用生态学和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的理论生态学研究。这一点可以从Ecology这个老牌生态学杂志中看出来,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种群、群落等主题,而很少接受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新兴分支学科的文章。但是中国的生态学由于发展较晚,因此没有受到“传统”的束缚,因此中国的生态学家很早就意识到生态学的发展是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的,国家的政策也让中国的生态学家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生态学来解决人们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粮食、能源等实际问题。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中国生态学期刊文章的关键词列表中,“水稻”、“小麦”、“产量”等关键词频频出现。从这一点来看,美国科学家更注重基础研究,而中国科学家则更倾向于应用研究。


国际化与本地化的平衡


虽然具有很多差异,但是研究表明两国在近十年来都非常关注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问题,不过中国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要比美国晚。这里一个假设是,中国的生态学研究发展与美国相比相对较慢,因此一直处于学习者的位置。但是全球性重大生态学问题日益得到重视,以及科研单位对文章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要求,生态学研究也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这里不排除部分跟风追热点的现象)。这让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都能够联合起来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对科学发展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生态学问题确实是植根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水平,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片面地把所有问题都提升到“全球”的尺度来讨论。

总体来说,因为科学家所处的国家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他们对什么科学问题很重要往往难以达成共识。特别是跨学科新兴的方向,更是各执己见,这对于科学研究的交流可能是不利的。如何处理好“求同存异”,将是国际科学家合作的重要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抽样方法使得美国期刊包含了大量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而中国期刊因部分中国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流失使得其刊载了大量学生论文。



fullsizeoutput_3.jpeg

 

[1] Huang T Y, Zhao B, Dai S Q, et al. Different nation, different ecology: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 research features in China and the US during the recent three decades[J].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18, 16: e00509.








fullsizeoutput_2.jpe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91806.html

上一篇:公开论文的审稿意见,你慌吗?
下一篇: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变化越频繁,平均引用率越低
收藏 IP: 43.227.1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5: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