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审稿那些事儿

已有 12080 次阅读 2018-1-5 15:2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审稿人是科研活动中的幕后英雄,他们的义务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科研成果的质量。不同学科领域的审稿人的审稿行为大相径庭。


孙红蕾 / 南京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谷歌


科学是一种公共产品,只有在公正的评判和有效的分配下才能长期发展。同行评议是当前科学界最普遍的评判与分配形式,但是,同行评议有很大的随机性,由于评审过程和结果的保密性,以及缺乏统一的评审标准和对审稿人的专业审稿训练,审稿人的审稿方式以及审稿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这件事的态度,可以说,审稿是件“良心活”。


因此,有时同一篇文章可能返回风格迥异的审稿意见:有的审稿人会将文章中的字词删减、小语法错误一一标出,并给出非常有价值的修改建议;有的审稿人则寥寥术语,给些非常模糊的意见;还有一些审稿人给出的审稿意见会让人怀疑他是否了解这个研究领域,或是他是否读过作者的文章。


审稿人的审稿行为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今年,NiccoloCasnici等人在《Journal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发表了一篇实证论文,揭示了一些有意思的发现。


审稿不一定是为了『互惠』


在这项研究之前,互惠动机被认为是影响审稿人审稿行为的主要动机因素[1],但研究者对跨学科期刊《The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JASSS)近十年的915篇文章的1819位审稿人的审稿行为分析后却发现,审稿人先前作为作者时录用或拒稿的经历,并不会对其审稿行为有明显影响,也就是说,互惠动机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2]。


与此同时,研究者发现审稿人的学科背景会对审稿人的审稿行为有很大影响。


数学医学审稿只需十余天


不同学科的审稿人审稿速度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来自数学和医学的审稿人审稿速度更快(分别为16天和19天),来自物理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的审稿人却需要更长的审稿时间。


社会科学领域的审稿意见更详细


不同学科的审稿人给出的审稿意见详略程度相差甚远,例如,来自管理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审稿人给出的审稿意见往往比来自数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的审稿人给出的审稿意见更详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这几个学科的审稿人审稿时间更长。


经济学物理学审稿人最爱拒绝审稿


不同学科的审稿人拒绝审稿的次数明显不同,如来自经济学和物理学的审稿人拒绝审稿的次数更多,来自医学、计算机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专家拒绝审稿的次数更少。


人文学科的审稿意见更正面


审稿人的学科背景与审稿结果之间存在一致性,例如,来自人文学科的审稿人会比其他学科(如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等)的审稿人给出更多的正面意见(录用或小修);来自经济学的审稿人拒稿率更高;来自地理科学的审稿人比其他学科的审稿人要求更高,要求大修的概率远高于其他学科的审稿人。


编委审稿更负责


为维护期刊的声望,期刊编委会成员的审稿人一般会比其他审稿人更快的给出审稿结果,并给出更高质量的审稿意见。


年轻人审了更多稿


初级学者比资深学者的审稿速度更快,审稿意见更细致,而资深学者虽然比初级学者审稿量小,但是拒绝审稿的次数更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少数审稿人承担了大量审稿任务这种现象。


跨学科审稿的效果很神奇


跨学科审稿人合作审稿可以选出非常优秀的文章。同一篇文章被不同学科背景的审稿人审阅可能会更加公平公正,质量也会更高。根据Google Scholar的记录,被多个学科的审稿人评审后录用的文章会有更多的被引次数。


参考文献


[1] Squazzoni, F., & Gandelli, C. (2013). Opening the black-box of peer review: an agent-based model of scientist behaviour.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 Social Simulation, 16(2), 3.

[2] Casnici N.,Grimaldo F.,Gilbert N. & Squazzoni F. (2017). Attitudes of Referees in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8(7), 1763-1771.



相关阅读


同行评议靠谱么

同行评议的危机

公开同行评议内容,你支持吗?

同行评议的新方式:从幕后走向台前

你是否厌倦了当前的论文审稿制度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93263.html

上一篇:2017未来学者画像 | 林墨
下一篇:原来,学术圈也看脸
收藏 IP: 58.250.200.*| 热度|

8 强涛 武夷山 杨林 姚伟 蔡宁 杨金波 王从彦 包德洲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