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双一流:实现中国高等教育雄心的计划 精选

已有 9106 次阅读 2017-5-27 11:3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的王琪老师在Nature上撰文评论了中国的双一流建设计划。

编译作者:程丽 / 浙江大学           原文作者: 王琪(Wang,Qi)/ 上海交通大学

素材推荐人:黄萃 / 清华大学         图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新浪博客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地位和全球竞争力,2015年中国政府宣布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被称作双一流建设计划。2017年初,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这个计划的实施办法。

双一流计划取代211985计划

双一流建设计划取代了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启动的旨在发展提升中国学术研究水平的211计划和985计划。这两个计划已经为若干所中国大学的建设提供了持续的财政支持,这批大学的科研创新实力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大学,特别是9所精英大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C9高校,在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引领了中国大学的发展,在全球排名上也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然而,以前这些注重结果的建设计划,比如关注大学排名,因为缺乏透明性和竞争性而被诟病。这种个别优选大学的办法缺乏透明的遴选标准。而其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因为支持了顶尖大学而影响了对普通大学的支持,增加了高等教育内部的不公平、不公正。

国家高教战略评论员认为,单一的财政投入无法推动中国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个可持续的科研文化才是至关重要的。而双一流建设计划或将解决这些问题。

双一流计划的目标

这个计划有三个主要目标:到2020年,发展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050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这个新计划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以往计划。对比以三年为建设周期的985计划,双一流计划是个五年建设计划项目。除了支持一流大学,该计划还将支持一百个左右的学科。从这方面看,这个项目已经意识到,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区别于以往的高等教育系统,来鼓励大学发挥各自的优势特色。资金将在有望成为世界一流的院校中,集中支持能够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发展战略需要、聚焦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方向。

成立的专家委员会旨在为大学和学科的遴选提供意见建议。所有中国大学都有资格,所以遴选必须根据相关的国际评价标准,考察研究基础设施、教学科研绩效和国际竞争力等情况。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将基于专家意见给出最后结论。第一批入选的大学和学科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公布。

纳入双一流建设范围的大学,其资金来源将会多样化。中央高校将由中央政府支持,地方高校将由地方政府支持。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寻求当地的行业和产业支持,以确保建立一个可持续的、长期的财政资金来源。资金将直接与大学在建设中期和末期的评价表现直接挂钩,如果绩效不佳,大学将被削减资金,甚或从该计划中除名。

双一流建设计划对所有符合资格的大学开放,但仍存在扩大顶尖大学和其他大学之间差距的风险。举个例子,纳入原先支持计划的大学,在学科实力和业绩上更有可能获得比其他学校更好的表现。其结果就是,中低水平的大学仍将被边缘化,教学科研质量不均衡亦将可能加剧。

我们拭目以待

以往计划是以西方标准和指标为参照来寻求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而政策强调,双一流计划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经济改革的需要,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然而,什么是中国特色,目前尚未被定义。

双一流建设计划将可能进一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推动科研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但是,这个计划能否解决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系统性问题,例如,部分高校在教学与科研上表现平平、缺乏创新能力、过度追求排名、过度依赖期刊影响因子等等,依然是个问号。


Wang, Q. (2017). Comment: Programmed to fulfill global ambitions. Nature, 545, S53, (25 May 2017), doi:10.1038/545S53a.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57437.html

上一篇:Twitter上的科学家
下一篇:『十年磨一剑』值得倡导吗?
收藏 IP: 183.157.162.*| 热度|

6 俞立平 张文超 吴施楷 biofans zouzoukankan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