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江创新论坛—2019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今天在上海召开。本届研讨会以“预见未来:2035的科学、技术与创新”为主题,研判未来15年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大趋势及可能实现的重大突破,讨论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今天,来自全球各地的8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分享了全球创新案例与思想洞见。三思派整理了嘉宾的精彩观点,与读者分享。
(按嘉宾出场顺序排序)
开幕式及上午大会主持人
石谦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作为汇聚全球智慧和促进国际科技创新智库交流的重要举措,在上海市科委、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自201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作为由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浦江创新论坛的专题研讨会之一,旨在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智库交流对话平台,聚焦全球创新重大议题、中国创新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促进相互理解,提供思想建议,并为中国科技创新智库加快提升研究思想力、决策影响力和社会传播力提供合作交流平台。
领导致辞
胡志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科学技术和创新正在加速改变世界,特别是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兴起,给人类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和创新,取决于我们的预见和选择。
张全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未来10至15年,将是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期。如何捕捉那些对全球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影响的关键因素,是各国和地区目前亟需突破的重要议题。
上海按照国家的部署和要求,启动了2021-2035年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其中,立足国际视野,面向人类福祉,预见世界变革性、突破性的颠覆性技术,思考未来创新发展政策,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等是我们思考的方向和重要内容。
无论是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上海的创新发展都与一批有影响力的高端智库紧密合作,加强交流,为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协力开创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境界提供智慧支撑。
嘉宾演讲
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的有关考虑
胡志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1. 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局,使得未来图景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种变局具体表现为1930年老剧本的重演、民粹主义高峰、全球化碎片化、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单边主义、全球治理赤字等。在此情境下,智库需要重新寻找方向。
2. 科技创新正进入“无人区”,互联网世界、数字世界、物理世界正在融合,这种杂交变异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给技术预测带来了巨大难题。这个时期也是国家结构改革的机遇,需要具备改革的决心。值得重视的是,所有的经济领域都面临着数字化杂交的挑战。
3. 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且把创新发展作为核心,这既要注重创新发展,也要将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结合。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应积极探索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可持续的创新。
4. 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的工作的目标是明确我国当前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现状、预测未来5-15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提出国家未来技术选择建议,聚焦16+1,一共17个技术领域,包括信息、生物、新材料、制造、空天、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农村、食品、海洋、交通、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人口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以及前沿交叉领域。
技术预见和新兴的城市景观
Steven Popper 兰德公司高级经济学家
1. 技术的本质是一种工具,是我们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的手段。创新是颠覆性的,它挑战着现有的体系、现有的技术、现有的经济体系、现有的社会体系等等。鉴于此,技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的开发、创造、创新到最终被接受需要在实践中使用而确定。
2. 技术预见和技术预测有什么不同?技术预测,我们做得并不太好,因为很难将自己投射到未来去思考问题,预测的结果如何转化为行动也难以确定。我们所感兴趣的往往是短期目标,如果我们能够明确短期的行动,以符合长远的具有可能性的目标,那这就是预见,以应对问题和挑战。
3. 以城市交通的技术预见为例,城市的领导者一般关心三个共同的问题:哪些趋势和技术会影响未来交通?有哪些未来出行场景?我们如何影响未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构建愿景、明确未来技术和趋势、建立情景和制定路线图。
4. 情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选择是什么,我们的决策应该基于什么基础。每个预见项目我们会分别构建中期规划和远期规划,通过一系列方法和研讨确立未来广泛的可能性,研究主要的驱动因素、因素间的优先级、因素的影响值等等,最终根据这些因素的组合结果建立情景。
2030俄罗斯的科学与技术预见
Alexander Sokolov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预见中心主任
1. 基于大数据分析,我们分析了影响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包括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利用、经济发展新模式、人口和社会转型、地缘政治环境和政府体制转变、新科技范式的出现等,大趋势又再细分为更小规模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成果涉及这些趋势对科技领域发展的影响,以及俄罗斯该如何应对。
2. 我们研究技术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包括哪些职业在未来会有更大的需求,哪些会逐渐消失,以此结果来支撑决策,支撑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主要的技术趋势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机器人和物联网、云技术和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合成生物学、新材料开发等。此外,该研究还有助于明确劳动技能的未来需求。
3. 我们建立了一套智能化预见分析工具——IFORA,汇集了3.5亿个数据源。运用现代大数据技术更好地做系统分析,能够满足趋势分析、市场预估等需求,并已经应用于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
通过真实的视角来观察人工智能的未来
Robin Williams 英国爱丁堡大学科学、技术和创新研究所所长、教授
1. 愿景是一种期望的表现,是对于自我实现的预测。人们总是试图预测未来我们所需要的技术,然而预测有的成功有的未必。例如,摩尔定律的预测是成功的,而芯片转化的预测就没有实现。关于技术预测我们需要比较具体的方法论。
2. 路线图是对现有状态的评估,是对未来所能完成目标的预测,是对产品市场化路径的指引,也是对产品特征的建议,还是一种可能性的选择,让我们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更有的放矢。
3. 路线图是一个载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人们的预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共同的技术项目,并且它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化,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对于未来的预期进行微调。
4. 人工智能不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终极技术,它是一系列的能力,这些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改变。它并不单单是实验室产生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反馈,会在创新发展和实践应用间快速迭代。人工智能不是目的地,而是过程本身。
5. 我们倡导负责任的创新。以人工智能为例,建议在技术设计、开发的早期阶段介入,不要等到它嵌入社会方方面面的时候再做改变,那样成本高、难度大,各种影响已经难以改变。因此,建议在早期就考虑技术发展和使用将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
下午大会主持人
屠启宇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以前,我们比较多的聚焦有关科技创新研究方面,预见方面的理论以及方法,我们还需要研究,这也许是我们未来可持续开展讨论的方向。
场景,未来创新的驱动力
王德禄 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
1. 全球已进入新经济发展阶段,新经济是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低赤字率的经济,新经济需要未来,需要新研发,需要场景引领。
2. 新经济时代,场景是新技术的创新实验室,是新技术产业生态的聚合器,是成就高科技独角兽企业的重要利器。场景不是技术应用示范,而是爆发式增长;场景不是挖掘需求,而是洞见并创造未来;场景不是500强企业、科学家主导,而是创业者、独角兽企业主导。
3. 技术预见研究应加强对企业场景的调研,了解企业已实现的场景,正在做的场景,未来十五年企业对场景的预测,以及企业对制度、科学、人才的需求等。
4. 中国已引领世界的五大场景包括:无人支付、共享出行、在线直播、智能安防、新媒体;中国未来可能引领世界的五大场景包括:城市大脑、无人驾驶、新零售、智能教育、智能诊疗。上海作为汽车产业发达的城市,在未来的增长中,希望能在这第二大终端(手机是第一大终端)创新中起到引领作用。
5. 新经济时代,场景创新需要聚焦独角兽企业,推进场景持续挖掘与创新;需要加强新经济制度供给,重视场景对伦理提出的挑战;需要建设智能城市,打造场景落地应用的新载体。
面向智能城市发展——创新平台的作用
Yoslan Nur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项目专员
1. 现在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超智能和超连接是两个关键特征,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大数据、移动等数字化平台标志着技术融合的时代来临,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
2.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要构建基于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创新生态体系,首先应加强对创新人才的教育,确保创新源的持续创造性;其次需要构建创新社区,加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合作;再者要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的开发。
3.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是确保可持续供应创新来源的根本。加强STEM教育对培育国家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国家STEM教育战略,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才成为STEM科学家,提高现有STEM平台的有效性,并支持构建新的STEM平台。
4. 构建创新社区,第一,要注重强化大学的研究能力,创造新知识,而不仅是提供知识;第二,要创建创业型大学,以提高高素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从研发中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第三,要通过优秀的教育和研究来创造新的价值观;第四,大学需要努力培养一种融入精神的文化,不仅仅满足于产生研究结果,而是要把成果进一步转化。
5. 创新平台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从三螺旋体合作(大学、企业、政府三方合作)模型来看,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孵化器、科学园区、智能城市三种不同类型。在这一体系中,政府进行一些非正式性的投资,大学主要进行人才培训、开展研究工作、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传播,研究机构进行相关的研究,而企业则会把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和实施,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原创研究的驱动力
杨晓虹 德国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科学总监、《自然》系列执行主编
1. 如何实现诸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如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等是很多新科学趋势的驱动力。
2. 为了解决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能源、水、气候、食品、健康、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必须携手合作,并集聚不同技能、不同专业知识的全方位人才。
3. 《自然》杂志推出的特刊中有关跨学科的研究的相关结论显示各方应发挥自身作用,资助者应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管理相关资金,研究团队应具备不同领域学科的专家,各学科及各团队间要寻求平衡,机构应引入关键指标推动T型研究者,以识别跨学科合作潜力的优势。
4. 小型团队更容易给科学界提供新的想法,大型团队易采用主流方法,而产生更多的被引率。因此,当评估可颠覆性时,小型团队的有效性优势更加明显。总的来说,科学发展既需要颠覆性的研究成果,也需要稳定进展的研究成果,小型团队和大型团队应各司其职,而不同类型的研究结果不同形式的研究团队都应该被得到鼓励。
2035年中国创新发展愿景预见分析
穆荣平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1. 新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数字转型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和全球价值链中竞争格局的重塑,导致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范式转变,加剧全球发展不确定性与治理模式变革的矛盾。
2. 2035年世界发展格局将呈现重大变化,中国将成为世界创新发展格局演化的重要驱动者。从科技发展上看,中国科技发展能力接近美国,对世界科学发展和知识生产的贡献显著提升;从经济发展上看,中国人均GDP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巨大,但是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社会发展上看,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5%以上,城乡公共服务差别显著缩小;从环境发展上看,中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基本实现,资源环境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趋于缓解和可控。
3. 2035年中国创新发展的六大愿景:创新全球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数字化、城乡一体化、消费健康化、环境绿色化。
4. 创新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创新全球化的未来趋势具体体现在:一是创新要素流动全球化,二是创新主体发展全球化,三是创新成果应用全球化,四是创新网络拓展全球化,五是创新发展影响全球化,六是创新治理合作全球化。
5. 服务数字化转型不仅包括制造业服务数字化,也包括社会服务业数字化。制造业服务数字化转型能够加速财富创造能力提升,社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加速构建一个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卫生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公共安全、交通运输。
主题讨论主持人
王奋宇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合伙人、副总经理
未来15年的愿景与路径
(从左至右,Steven Popper,美国兰德公司高级经济学家;Frank-Andreas Hatzack,丹麦哥本哈根未来研究所高级顾问;Alexander Sokolov,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预见中心主任;Jancy Ayyaswamy,印度技术信息、预测和评估委员会高级研究员;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吴家喜,科学技术部战略规划司发展规划与技术预测处处长)
1. 做技术预测的人应该是专业的人,当预见一个场景时,不同的预见者或是预见的目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但不同结论之间,可能会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拆分开了。(王奋宇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合伙人、副总经理)
2. 中国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规划的制定和引导,未来的规划编制对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新一轮国家规划面临着新的创新周期,新的国家发展周期,以及新的治理周期等新背景,因此面临很大挑战。为了做好规划工作,前期我们做了几方面工作:第一是对历次规划进行总结评估; 第二是未来15年技术预测;第三是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至少有几个关健词,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前瞻性和想象力、需求导向、市场化改革、开放创新和国际合作、创新生态。欢迎各位专家给中国的科技创新战略政策提供建议。(吴家喜 科学技术部战略规划司发展规划与技术预测处处长)
3. 对于2035年的展望,印度在接下来的15年,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要考虑到大部分的劳动人口;二是要缩短城乡差距;三是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和医疗事业。(Jancy Ayyaswamy 印度技术信息、预测和评估委员会高级研究员)
4. 技术预见研究需要各类有创造思想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们共同参与其中,如写科幻小说的科幻作家、充满想象力的儿童、具有活力的年轻人、有分析能力的专家、技术领域的专家、掌握技术预见方法的专家等,同时也需要如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分析工具的广泛应用。(嘉宾一致意见)
5. 各个国家进行技术预见研究的方法各有差异,但其最终目的都是服务政策,政府利用技术预见研究结果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政策,企业利用技术预见结果来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行为。(穆荣平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6. 技术预见研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最后呈现的结果,其研究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技术预见研究是开放性的过程,会促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开拓科学家的眼界,引导科技发展。(嘉宾一致意见)
本文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傅翠晓副研究员、赵越博士、郑奕研究实习员根据嘉宾报告整理,未经各位专家审定。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