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中美人才引流形成鲜明对比,日本人:即便是叛国,我也要留在中国

已有 1860 次阅读 2019-2-13 13:3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文章来源:转载

中美人才引流形成鲜明对比,日本人:即便是叛国,我也要留在中国

来源: 强国军情 强国军事 2019-02-02

21世纪“人才”最贵

  美国,从上世纪开始,就被人们称为是“梦一样的地方”,也真是因为这样,去美国的“追梦”的人越来越多。但随着科技进步,其他国家的努力发展,能被称为“梦一样的地方”正变得越来越多,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21世纪什么最贵,很多人都知道是“人才”。中国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与各行各业人才们的辛苦付出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其中,科技行业的成就更加明显一点。美国人就在最近对中美在这一方面的的差异做出了对比。

  美国国防工业协会首席执行官、前美国空军四星上将霍克·卡莱尔就表示,“中国希望世界秩序发生变化,让人们更加清楚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随着中国的发力,中国渐渐在军事技术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毕竟中国能集中精力在某一特定技术或行业领域,以使中国取得重大的进展。因此西方觉得美国可能会输掉与中国的军事科技之战。  

  为此,五角大楼和硅谷的创新领袖们,在加利福尼亚司米谷郊外举办的国防新闻圆桌会议上表示,需要深思熟虑的策略,让美国也能吸引大量的人才,有着最先进“头脑”的支持。但因为一个问题,美国国防部吸引人才的计划,有着巨大的阻碍。

  在这个会议上,安杜里尔工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创始人基金合伙人特雷·斯蒂芬斯表示,他在国防部工作的那几年里,见到的人员离开的原因和享受使命没有关系,因为五角大楼并不是一个有趣的工作场所。

  “这是因为他们被困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地下室,没有手机,在那里他们无法与朋友沟通。”“他们被官僚主义封闭着”,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让五角大楼在外部观察员那里得到了很差的分数,这也使其无法吸引到所需的人才。

  五角大楼国防创新委员会执行主任乔希·马尔库塞也表示,“如果美国想成为一个技术上有竞争力的组织,那么就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有技术头脑的人想要工作的地方。”从这一方面来看,中国显然比美国做得出色的多。  

  不说中国国内,中国在外国优秀人才的引流上,是任何国家都学不来的,我们就不说华为挖掉日本竞争对手墙角的事,就连诺贝尔奖得主,中国都挖来了不少,从这些方面看,中美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为什么,有位日本人才会称,“即便是被本国冠以叛国的罪名,它也会留在中国”。  

  这除了因为中国的前景越来越好以外,中国的科研环境相比以前也有了极大的进步。有位技术专家就表示,“只有在中国才能完成研究,因为只有在中国才能找到技术水准足够的助手,而这样在其他地方,是非常难实现的。”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1-1161971.html

上一篇:[转载]歌手”刘欢:一万个人如果只听一种音乐,不是繁荣
下一篇:[转载]疟原虫“治愈”癌症到底是真是假?了解这3个关键点你就全明白了! 新民晚报 2019-02-13
收藏 IP: 180.168.15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