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说,澳洲特有的各色各样动物凑在一起, 足以拍成一部《神奇动物在澳洲》。” — 环行星球 • 第049期 — 环行星球是一个成员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神秘组织,每周都会邀请位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伙伴跟我们分享他在当地的经历和知识。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在悉尼念书的澳狸,今天他要跟我们讲一讲澳洲神奇的鸟类。 点击音频收听本期节目 ▽ 讲述者-澳狸 / 音频制作-大绿 制图-孙绿 / 编辑-橙子&白鸥 — 文字-澳狸 / 审稿-大绿 — 在澳大利亚,袋鼠是人口的两倍、野猪是人口的三倍、兔子是人口的四倍,这里可谓是各种动物的美好天堂。 来到澳洲以后,总有朋友问我这里的袋鼠是不是遍地可见。 ▽ 但实际上,袋鼠也嫌弃市中心拥挤,它们对身边的噪音高度敏感,主要分布于蓝山以西的人口密度比较小的地区。 而在澳洲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是适应性更强的鸟类。 国会大厦附近的黑天鹅 ▽ 记得刚到悉尼的时候,我常常在清早被各种鸟儿的歌声唤醒。城中处处都有着它们的身影,或栖居于大树上,或寄居于屋檐下,或流连于餐厅和市场旁,和人类共同享受城市里的各种便利。 今天,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些澳洲日常生活中和旅行中会遇见到的鸟类。 ▼ 就从我所在的悉尼讲起吧,这里是一座港口城市,最常见的鸟类之一是海鸥。 在国内提到海鸥,大多数人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一幅美好的画面:在蓝天大海之间,几只海鸥在阳光里悠闲地飞翔。 ▽ 然而在悉尼,海鸥却几乎沦落到人见人厌的地步。 海鸥:??? ▽ 它们毫不挑食: 在鱼市场的餐桌上抢海鲜;从环形码头的游客手里偷汉堡; 肥宅快落鸟绝不浪费任何一根薯条 ▽ 你餐桌上的也不要浪费了 ▽ 被动减肥 ▽ 据媒体报道,它们还曾突然飞出来夺走小孩子手上的冰激凌,把小孩儿吓得嚎啕大哭。 我知道你饿,可是你为什么要抢走我的快乐 ▽ 我见过咖啡店老板为了给客人一个舒心的就餐环境,一脸厌恶地用面包片驱赶海鸥(用硬物打海鸥是违法的)。 除砸面包大法外还有水枪射击法 ▽ 但相比较而言,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海鸥还是比较友好的。 比如在悉尼周边的中央海岸(Central Coast)地区和卧龙岗(Wollongong),海鸥从不会干扰人类的生活,并且公园里的游客会用面包片喂食海鸥。 ▽ 我也在凯亚玛(Kiama)小镇上见过残疾的海鸥,因为先天或后天原因缺了一只脚,而它的同伴们一直不离不弃。在那一刻,我心中美丽的海鸥形象又活了。 果然,为了过好城里的日子,就算是海鸥也需要变得凶狠呀。 ▽ 除了海鸥以外,还有着另一种会让刚到澳洲的留学生深刻印象的鸟。 我便亲身经历过这种“惊喜”。第一次在悉尼大学游览时,我见到了一种嘴巴尖尖的、与白鹤长得相似的大鸟。 先来两张岁月静好的证件照 ▽ 它慢吞吞地、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我们靠近,然后又径直走向了……垃圾箱,用大长嘴在垃圾箱里翻来覆去。 我忍不住向小伙伴们求教,他们告诉我这是已经在澳洲烂大街的“垃圾鸟”,经常会在垃圾桶中寻找人类的残羹剩饭,无论在澳洲的城市或乡村(的垃圾箱附近),都可以遇见它们“勤劳”的身影。 ▽ 之后我又去网上搜索这种鸟,才发现这种“垃圾鸟”大有来头。它是在世界各地都濒临灭绝的白鹮(White Ibis)。唯有在澳洲的这一种澳洲白鹮(Australian White Ibis),似乎并不需要人类的专门保护。 事实上,在人类的纵容下,澳洲白鹮已经攻占了悉尼的大街小巷,悉尼大学附近更是重灾区之一。与海鸥相比,白鹮要温顺得多,很少主动从人类手里抢食物,偶尔还会成为海鸥的欺负对象之一。 其实我们的关系还可以 ▽ 当然,澳洲不仅仅是强盗鸟和流浪鸟的天堂,许多优雅的鸟儿也会在温暖的阳光下分得一块栖居地,比如鹦鹉。 其他地方不常见的许多大型鹦鹉与多种色彩鹦鹉,在澳洲部分城市里是很普遍的。 ▽ 在堪培拉中国大使馆附近的公园,我就曾见过一大群凤头鹦鹉悠闲地在树林里和草地上觅食,丝毫不在意周围来往的行人。 ▽ ▽ (说到堪培拉,想要稍微吐槽一下。城市中心大道的绿化带里就有兔子窝,假期的国立大学校园内更是兔子成群。) 再就是小巧的虹彩吸蜜鹦鹉(Rainbow Lorikeet)啦。这种小小鸟儿很喜欢僻静,却也不会怕人。在悉尼大学的小巷内,就有机会见到它们的身影。 我也是悉尼大学校友 ▽ 来一张近照 ▽ 虽然虎头鹦鹉也是澳洲的原产品种之一。由于其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平日里没有机会见到。 虎头鹦鹉 ▽ 另一种深受大家喜爱的鸟是鹈鹕(Pelican),它是许多小型港口的旅游名片,而鹈鹕喂食(Pelicans Feeding)则是这些地方的特色节目。 循例先来一张证件照 ▽ 比如在袋鼠岛的金斯哥特(Kingscote)小镇,尽职尽责的 John 老爷爷已经坚持饲喂鹈鹕二十余年。每到傍晚时分,小镇的渔船码头边就会聚集一群慕名而来的游客,和一大群慕鱼而来的鹈鹕。 坚守岗位几十年,一样有机会成为网红 ▽ 鹈鹕是一种很惹人喜欢的大鸟,它的特点是表情眼神呆萌,走起路来的姿势也是笨笨的。 喂食过程中,不时会出现鹈鹕咬住老爷爷的手套不放的情况,不知道是鹈鹕分不清手套和鱼,还是在以这种方式对老爷爷致敬。 ▽ 除在金斯哥特外,在中央海岸地区、在西澳等地也有定时鹈鹕喂食节目。当然,鹈鹕并不完全以人类的喂食为生,平日里,鹈鹕还是会自行下水捕食的,然后每日定时和人类共进“下午茶”。 吃播现场 ▽ 无论在哪里,各种鹈鹕的呆萌表情,都如同从一个模板上打出来的。 谁说我比较呆萌?看我犀利的眼神 ▽ 打起架来也不甘示弱 ▽ 可以说鹈鹕是澳洲人民最喜爱的大鸟之一了。在凯马特(KMart)超市里可以买到陶塑鹈鹕玩具,在小商品市场可以买到鹈鹕的冰箱贴。澳洲的妈妈们也会用小型鹈鹕玩偶来逗宝宝开心。 ▽ 海鸥又一次乱入 ▽ 还有一种不得不提到的鸟类是鸸鹋(Emu),它是澳洲国徽上的形象之一,与袋鼠共同象征着澳大利亚人绝不后退的精神。 ▽ 澳大利亚国徽,右为鸸鹋 ▽ 不过它并不生活在城市里,我们只能在各种动物园、养殖场和非常偏远的地区找到这种毛绒绒的国宝大鸟,比如在悉尼塔朗加动物园(Taranga Zoo)和黄金海岸的可伦宾野生动物园(Currumbin Wildlife Sanctuary)内,便可以在体验区近距离接触鸸鹋。 鸸鹋看起来有点凶猛 ▽ 我们“国徽组合”从不后退,只可能倒下 ▽ 鸸鹋是世界上第二大只的鸟类 (第一大的是鸵鸟) ▽ 同样作为体型庞大的巨型鸟类,鹤鸵(Cassowary)的地位就远不及鸸鹋了。 由于其体型庞大而性情凶猛,人类只能将其关在动物园独立的区域内加以观赏。其中外表最为凶猛的南方鹤鸵,在颈部长有两个鲜红色肉垂。 如此凶猛的鸟类,只好享受特殊待遇 ▽ 当地土著人以为这种鸟是因为经常吞食火炭才长出了鲜红双垂,而将其称为“食火鸡”。鹤鸵的最高成就是在 2007 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为“世界最危险的鸟类”。 ▽ 可以说,澳洲特有的各色各样动物凑在一起,足以拍成一部《神奇动物在澳洲》。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比较常见的鸟类,澳洲广袤的土地上还分布着澳洲斑鸭、鬃林鸭、白腹麻鸭、鹊雁、灰雁等数百种野生鸟类。 我曾经去南澳袋鼠岛上的猛禽公园(Raptor Domain)接触澳洲的鸟类保护知识。公园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一一展示了包括楔尾雕(Wedge-tailed Eagle)、红隼(Common Kestrel)、谷仓猫头鹰(Barn Owl)、笑翠鸟(Laughing Kookaburra)等在内的本地大中型鸟类。 笑翠鸟,名字写在脸上了 ▽ 我们先是观赏了饲养员们和猛禽的协同表演,之后又戴上手套与喜欢的大鸟合影。表演之余,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他们的使命是为鸟类提供救助-训练-放生模式的帮助。 有人说我是猛禽? ▽ 你们漂洋过海地来看我,我却冷漠地不屑一顾 ▽ 拍照时还是要保持姿势优美的 ▽ ▼ 从历史上看,欧洲人在登陆澳洲的初期曾对各种生物展开猎杀,袋鼠岛的鸟类自然也没能幸免,袋鼠岛鸸鹋作为一种独特的鸸鹋亚种,更是遭受了彻底灭绝的悲剧。 而之后,澳洲人渐渐意识到鸟类保护的重要性,各地的鸟类保护机制逐步完善,各种鸟类保护组织和机构也逐步建立。如今的澳洲,不仅有着政府资助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还有许多民间鸟类保护组织与鸟类救助中心。 ▽ 例如前身为鸟类保护协会的Birdlife Australia,自20世纪初开始便持续开展鸟类保护工作,还会通过Austrlian Birdlife杂志宣传鸟类保护理念,至今该协会已有约一万名会员和三十个各地分支机构。 正是澳洲人一直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今天才可以在这里见到如此悠闲且数量众多的鸟儿。 ▽ 在我看来,保护鸟类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将其束缚于笼子中与自然隔绝开来,也不是开辟大片鸟类保护区、与人类划清界限,而是努力帮助鸟类适应一个有人类影响的环境,劝说人们尊重各种鸟类的生存,达到人类和鸟类和谐共生的境界。 在人类与鸟类的共处的道路上,澳洲人已经探索了一百多年。相信随着我国人民整体素质的逐渐提高和生态理念的持续推进,我国社会也会不断迈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