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后记:退后一步

已有 1019 次阅读 2018-11-6 20:35 |个人分类:海洋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后记:退后一步

彼得.渥雷本 海洋生态大讲堂 2018-11-06

我乐于在人和动物之间寻找相似之处,因为我无法想象他们之间会存在根本不同的感觉,而我的观点有可能是正确的。进化的过程中出现断裂,于是一切都再次从头开始,这已经被看作有争议的观点。就是对思维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尽管这还是我们了解最多的一个方面。


当然,对我们人类非常有意义的可能对我们的地球伙伴并不那么重要,否则的话它们的发展就会跟我们类似了。人必须这么高强度地思考吗?至少对美满轻松的生活肯定不是必须的。当我们在假期里放松休息的时候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觉得好舒服啊,什么都不用想。”不需要经历绞尽脑汁的努力人也可以获得幸福感和愉悦感,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对于情感来说,智力往往多余。如同前面多次强调的,感觉由本能程序控制,因此对所有的生物来说,有着事关生死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所有生物也都或多或少地拥有感知能力。至于这个物种是否能够对感觉进行思考,可不可以通过反射延长,或者以后是不是还能再次唤醒,都是第二位的。恰好是我们人类能够,并且在眼前就拥有强烈鲜明的感知能力,这当然很美好。尽管只有在很少的一些时刻里人与动物之间是完全平等的1:1状态。


为什么只要事关我们地球伙伴的幸福与痛苦,一些科学家,包括政治家,尤以农业管理部门的官员为甚,就会非常抵触呢?最大的问题是工业化养殖方式原本应该通过物美价廉的饲养和护理方式来得到修复和改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同前面提及的在没有麻醉的状况下对猪崽实施阉割手术,或者狩猎——每年都有十万左右的大型哺乳动物和大量的鸟类惨死在猎人的枪口下。无论如何,这种对待动物的方式都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


等到所有的观点都充分交流过以后,其实事情已经再清楚不过了,我们必须认可动物实际上比我们通常了解的拥有更多的能力,但到了最后总会有人跳出来重锤反击:拟人化!他们认为,凡是拿动物跟人比较就是非专业的、不科学的,不过是个梦幻而已,甚至是神秘主义的,总之一堆指责和非难。即便是在激烈争执中,也不要忘了我们在学校就已经学习过的一个真理:单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也同样是动物,因此并不能脱离整个物种的行列而单独存在。有个比较应该不是太牵强。首先,我们只能体会到自己理解和感受到的事物。因此,就很有必要先选择那些能证实跟我们有着相似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的物种,近距离地接触它们并进行考察。去体味饥饿、干渴这类具体的感觉要比感受幸福、悲伤和同理心容易。一提到后者,往往就会让一些后脖子梗子茤毛,非常反感和不舒服。其实这么做并没有把动物拟人化,只不过能更好地理解动物。这种比较的出发点首先是不把动物仅仅当作愚钝的生物,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动物始终保持在远远低于人类的位置上,在感知疼痛和其他类似感觉时,相对于我们拥有的丰富而全面的感知系统,它们只能有一点点麻木平淡的反应。事情绝对不是这样的!谁了解了野鹿、野猪或者乌鸦是怎么度过自己完美一生的,而且同时还能体会到许多乐趣,度过开心时刻,也许就能体会到对小小象鼻虫的尊重和敬意,这些小家伙生活在原始森林的落叶中,开心地享受着自由游走的快乐。


之所以现在对动物的情感世界仍然存在很多质疑,原因可能在于时至今日我们对人类的很多情绪和心理活动过程也没能完全清晰地给出定义和解释。在此,我还想再一次就幸福、感恩,或者就思考说点儿什么——这些概念至今仍然很难阐明。如果我们在自己身上都无法真正把握的话,那么又如何在动物身上体会到呢?如同今天人们根据客观性原则所认定的那样,纯粹的科学不一定总是能有所帮助,因为在做科研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情绪被排除在外了。而由于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情绪正常运转的(参阅《本能——无价值的感觉?》一章),因此我们就需要一根天线来接收对方发射的情绪反应。难道如果对方是一只动物而不是一个人,我们的情绪接收器就会失灵吗?


进化使我们在一个充满其他物种的世界里发展自己,同时也必须和它们一起生活下去,并且面对它们保护自己。准确地知道狼、熊或者野马的想法肯定和阅读陌生人脸上的表情一样重要。我们的辨别力个别时候也可能会发生偏差,这是肯定的,可能被猫猫狗狗的行动所迷惑做出主观的解释。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直觉是正确的——对此我坚信不疑。最新科技的发现对动物爱好者来说并没有什么令人惊讶之处,只不过是在本能感觉上对动物的信任中更增加了一些可靠性和确定性。


我隐隐感觉到,人之所以拒绝给予动物的情绪更多接受与认可,其实多少还掺杂了一些恐惧的意味在里面,生怕由此会丧失人的特殊地位。人更担心的是,对动物的利用会变得大为困难,吃的每一顿饭,穿的每一件皮衣,都会被道德上的思虑败坏了胃口。如果我们想想那些敏感的猪,它们甚至可以教会自己的后代以后下小猪该怎么办,它们还能分辨哪个被呼唤的名字是自己的,并且能通过镜子实验。然而仅仅就这一种动物,在欧盟国家内每年就要有2.5亿头被宰杀。


不仅仅是动物。如同科学家逐渐研究的结果,或者你也已经读到过的消息,如今甚至树木和其他的植物也被证实有感觉的,乃至是具有记忆能力的。怎么可能?谢谢您啦,要是那些绿色的东西都有权利得到同情,那我们还怎么能道义上不受影响地获取营养呢?


别担心,我并不是提倡大家放弃正常饮食,早饭悲悲切切,晚饭不情不愿——我们在生物世界中的位置应该和其他很多物种一样,也有权利利用乃至吃掉其他的生物,因为我们本身无法通过光合作用来获取必要的营养。


我的期待更多,我希望我们在与自己生存其中的世界相处时,能有再多一点儿的敬意,无论是面对动物还是植物。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对动植物的利用,但在消费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节制,不论是打造舒适的现代化生活环境,还是对有机生物资源在数量上的占有。当我们的节制得到回报,我们就可获得开开心心的马儿、山羊、鸡鸭和猪牛;我们也能观察到满足而放松的野鹿、貂和獾,以及鸦类鸟儿。直到有一天,我们能偷偷听到鸟儿们在呼叫同伴的名字——到那时候,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大量分泌激素,我们的身体里将充满一种你绝对无法抗拒的感觉:幸福!


文摘自:【德】彼得.渥雷本 著。湘雪 译。动物的精神生活。译林出版社。2017.10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1-1144910.html

上一篇:《海洋学报》第39卷(2017年)文章索引
下一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东海典型海区生物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及生态修复”在厦门大学启动
收藏 IP: 180.164.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