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tor22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tor222

博文

另眼看物联网:人的增强

已有 2118 次阅读 2015-7-29 11:17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物联网的出现,源自于 1995 年 比尔·盖茨 (Bill Gates) 对于智能家居的狂想。想像着有一天回到家里,空调会自动依据当天的气温帮我们调节温度。冰箱会在早餐牛奶喝光时提前帮我们预订好。甚至,早上起床时就能闻到厨房飘来阵阵的咖啡香。通过将各种智能设备连接到网上,再经由传感器、资料传输等技术的系统性整合,物联网的大梦就好像是让人们能够生活在处处都有隐形帮手的环境里。

  虽然在前几年,物联网并没有如预期那样迅速发展起来。随着 Nest 的成功以及 Google 的投入,物联网如今确实已被视为是“下一件大事”。不仅各科技巨头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要冲入这片充满商机的大陆,许多新创公司也都希望能够在这里崭露头角。不过在这篇文章中,我不打算继续为这片愿景再多说些什么。而是要从另一种观点来看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作为可以让我们生活更加便利的隐形帮手,往往被看作是变得更“聪明”的智能设备。或者说,变得“有意识”的智能设备。只是,这就是物联网的本质吗?

  物联网的本质:人的增强

  Web 2.0 之父 Tim O’Reilly 曾经在一场访谈中谈到他对于物联网的看法。他说,物联网真正的本质其实是“人的增强”(human augmentation)。这句话乍听之下有点玄妙。但简单来说即是,他认为当智能设备有了可以侦测资讯的感应器,又能够传输资料、并与使用者连结时,这样的智能设备其实就是将人的能力更进一步放大。

  O’Reilly 以 Uber 为例。虽然 Uber 现在仍是由人来驾驶,但他认为除去这点之外,Uber 让司机与乘客都能够即时知道彼此的位置,因此减少了等待的时间与焦虑,这就是通过所谓物联网的应用增强了人的能力。

  这样的说法,有点像是加拿大知名的传播学者 Marshall McLuhan 经典的那句话:媒介是“人的延伸”。McLuhan 的意思是,我们过去都只注意到媒介传递的内容,但同样重要的是,不同的媒介形式会因为改变了人自身的能力而带来巨大影响。例如,无线电广播出现以后,人的声音开始能够即时传得很远很远。过去可能最多只有一个村里的人可以听到你说话。有了广播之后,甚至整个国家都能够同时聆听着一个人的声音。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地球村”一词,其实也正是 McLuhan 观察电子媒介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时提出的概念。当时,McLuhan 根本还不知道网际网络这种东西。但他已经准确地预测了,从电报、无线电广播到电话,人的能力会不断地被媒介放大,直到有一天,整个地球会“内爆”收缩为“天涯若比邻”般的村落大小。

  “物”不只是工具

  从这个角度来看物联网,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细微的区分必须认识到:这些“物”不只是工具。这句话当然不是在说,物联网中的各种联网设备不是工具。它们当然是,而且还是让我们今天、未来可以生活得更加便利的工具。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物”所做的不只是让人达到目的而已,它还改变了人自身。

  举例来说,钟表的发明与普及的使用,不只是让人们开始可以计时而已,更让人们习惯了以一种精准、序列的方式来认知时间。而有了手机之后,它也不只是让人们能够随时联络他人而已,更改变了人对于彼此之间关系距离的想像。研究手机文化的学者用“就好像把朋友装在口袋里”,来形容这样的改变。

 

  O’Reilly 所举例的 Uber 也是如此。假设我们将 Uber 想像成无人驾驶的自动车,它当然是变得更有智慧、还能“知道”乘客在哪的运输工具。但是,这样的发明不仅让我们生活的更便利。从 O’Reilly 所谓“人的增强”的角度来看,随时能够知道当下是否有车可以搭,或精确地知道要搭的车何时会来,这也意味着乘客的认知能力也改变了。他不用再像无头苍蝇般地等待、张望,而是随时都知道车子到了哪里、还要等多久。

  人与物的结合

  物不只是工具,而是会对人产生影响与改变的“人的延伸”或是“人的增强”。如此来看物联网的发展,就让人注意到,物联网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如何让物“变聪明”而已。更重要的是,物要如何跟人结合?有文章提到,物联网生态系的壮大将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关键。但从本文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反过来说也成立:可穿戴设备也正是物联网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成为使用者身体的一部分。因此,同样地,物联网的发展中,物与人连接的介面问题,变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换言之,如果我们仍只是以“变聪明”的智能设备来想像物联网,然后设计了一堆“操控”介面(例如,手机上的各种APP)来与之沟通,也许就弄错了方向。

  设计公司 Fjord 的 Andy Goodman 前阵子旧金山的 SOLID 大会上谈到了他称为 Zero UI 设计,这样的介面设计将会摆脱屏幕,而是以触觉、身体动作、语音等互动方式为基础。这样的 Zero UI 正是朝向一种“更自然而然”的方式来连结人与物。

  成为“赛博格”?

  物联网是否会朝着更自然地连结人与物的方向发展仍是未知数。但是让我们继续想像一下,当人与各种科技物真的如此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后,会是什么样的未来?

  这样的未来并不陌生。在许多科幻小说、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通过与智能设备结合而增强的人类(?)形象。日本经典动画《攻壳机动队》中的草薙素子、电影《机械战警》中的 Alex Murphy、或甚至是《未来战警》中的各个“替身”。

  在科幻文学、电影(与许多当代的资讯科技研究)中,这样的人机混合体被称为“赛博格”。有别于机器人是“变聪明”或甚至变得像人的机器,赛博格是透过与机器结合,让人获得增强的能力。甚至,更极端的发展是像《未来战警》中,人们几乎不再使用“真身”过生活,通过机器替身的各种传感器与资料传输,他们“活在”安全的座舱中。

  虽然这些赛博格的形象都不直接与物联网相关。不管是 Murphy 还是 Surrogate 看起来都好像还是得自己开冷气、煮咖啡。而且,要说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们真会遇到像素子那样的赛博格,恐怕机会也是微乎其微。但是我们始终不应忽略的是,无论是穿戴式科技还是物联网,这些数码科技的发展确实不断地在增强着人的能力,也确实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如果我们只将物联网看作是变得更聪明、或甚至是“有意识”的工具,那就可能没有察觉到在这一数位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人自身历经的改变。而顺着 O’Reilly 对于物联网的看法,从“人的增强”这个角度重新思考物联网发展的意义,不仅能够让我们扩展对物联网的想像与视野,更能让我们有机会反省这一发展对于人自身的影响。

  就在这篇文章发布的同时,Tim O’Reilly 宣布要推出名为 NEXT:Economy(What’s The Future of Work;WTF?)的活动。这个活动正是要去探索“增强型工人”(augmented worker)的未来。

  那么,也许我们可以开始放在心中的问题是:要成为什么样的赛博格?

原文链接:http://www.netofthings.cn/GuoJi/2015-07/5921.html 转载注明出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47341-909077.html

上一篇:NASA正式对外发布重磅消息:发现另外一个太阳和地球!
下一篇:物联网--正在悄悄改变世界和人
收藏 IP: 58.213.47.*| 热度|

1 赵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