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人工智能专家Mark Wilson发表在CO.DESIGN上面的一篇文章《The Next Big TechRevolution Will Be In Your Ear》最近引起了热议,Mark Wilson从斯派克·琼斯指导的一部科幻爱情电影《Her》开始讲述,电影中的男主角西奥多和他耳朵中的人工智能系统坠入爱河。而这个电影提到的隐形无线耳机,市面上包括Sony和Intel,都推出了类似的概念产品。Mark Wilson认为以智能耳机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或许在将来会异军突起,成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入口。
事实上,这几年大家一直在讨论和寻找人工智能的入口,国内外先后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智能路由等,但是揭去很多伪需求后,真正能让用户自然接受和使用的,实际上寥寥无几。最后,许多智能硬件,包括Google Glass在内的都在转战其他战场。那么,以智能耳机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和技术真的会是下一场技术革命吗?
什么是可穿戴设备与技术?
近十年个人计算机和移动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相继成为消费电子市场的主要目标。很明显,移动智能终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弊端就是创新区间的缩小以及市场的饱和,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与公司开始探讨新型的技术与设备,以满足人类不断改变的需求,扩展新兴市场的容量。2013年至2014年间,可穿戴设备及相关技术曾被普遍认为是未来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趋势。
可穿戴设备是指综合运用各类传感、交互、显示、互联和计算等技术,以代替手持设备或者其他器械,实现用户信息交互、生活娱乐、健康监测等功能的新型日常穿戴设备。可穿戴技术是指应用在可穿戴设备中实现各项功能的相关技术,是可穿戴设备应用的关键,主要包括新型传感、嵌入集成、新型交互(语音、手势、触摸等)、柔性显示、互联推送和云计算等技术。
可穿戴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获得研究人员的关注,其最大的驱动力得益于电子设备与人体的自然融合,从而解放了我们的双手和感觉器官。近五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宽带的快速发展,可穿戴技术借助智能手机作为主要载体,解决了计算和互联的两大重要问题。依赖智能手机与移动宽带的需求推动,特别是近两年可穿戴设备技术迅猛发展,国内外相继发布了众多可穿戴设备产品,包括Google的眼镜和Jawbone的手环。
但是,当前市场中现有的可穿戴产品与用户普遍的需求还有一些差距。由于功能针对性较强,计算和互联都强烈依赖智能手机,再加上硬件门槛较低,因此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也过早的暴露出一个突出问题,既缺乏核心技术,功能又都趋于同质化。现有的可穿戴产品在消费电子领域更像是一款附加产品,对于用户来说,除了新鲜感以外,在功能上还属于一种可有可无的产品,暂时还缺乏引导用户需求的根本驱动力。
耳机是最自然的可穿戴AI设备
耳机是目前市场应用较为普遍的产品,耳机产业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消费电子产业。但是耳机自诞生以来,一直作为个人计算机、移动智能终端等主流设备的附件,仅仅起到语音通话和音视频播放的作用。基于蓝牙技术的通话耳机在这方面有所进步,已经具备可穿戴设备的早期雏形。但是,蓝牙耳机追求的仍然是声学效果的提升,忽略了智能技术的应用。
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改变,蓝牙耳机并不能只专注于追求声音的完美,实用性和智能化也是用户强烈的一种需求。国外一些公司已经意识到这点,加大了基于可穿戴技术智能耳机的研发,相继也发布了几款产品。但是,这些产品还处于对智能耳机的探索阶段,在可佩戴和智能感应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并未在可穿戴市场形成一定的影响。
智能耳机是人工智能的入口
智能耳机是属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网络入口设备,也是一种非常容易落地的人工智能入口设备,其包含的移动语音、移动音乐和移动社交三种服务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主要的三种互联网入口技术。另外,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未来人与互联网的界限将逐渐变得模糊,而在这种互联网的演进过程中总会诞生新型的需求。有些需求将借助智能耳机技术进一步互联网化,比如移动语音、移动音乐等;而有些需求将在移动互联过程中被挖掘出来,比如健康监测、运动指导等。智能耳机作为这些需求的终端平台载体,将创造一种新型的移动互联服务的入口应用。从技术上来说,这是国内公司应对全球技术创新的一个机会;从市场机会上来说,这是国内公司应对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挑战。
智能耳机所带来的第一项变革就是对人机交互方式的变革,最大程度的简化人机交互方式,解放用户的双手——用户只需抬一抬眼球或者说几句话,就能实现打电话、拍照等功能。第二项变革则是将智能设备的应用场景拓展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智能耳机在包括健康与保健、导航、社交网络、商务和媒体等在内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巨大潜力,它将从很多细微的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刻改变。
智能耳机可与智能手机可以有效互补,甚至替代。目前的智能手机成熟,功能丰富,但屏幕较小,需要手持操作,约束了在驾车等场合的使用,而智能耳机将为此提供解决方案,再加上智能耳机有着自然获得人体信息、解放双手的优点,非常有望带来消费电子的革命性变化。智能耳机将会把信息技术的触角延伸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潜在市场非常巨大。
智能耳机存在诸多技术问题
2013年,全球有线耳机销量13.5亿只,其中手机用耳机销量约为11.7亿只,其他行业用耳机销量为1.8亿只。全球有线耳机市场总规模超过100亿美金,其中高保真立体声高端耳机销售额占比超过50%,价值在50亿美元以上。2013年,全球蓝牙耳机销量约5亿只,市场规模可达到100亿美元。加上其他便携类音频产品,全球消费类电声产品的销量近20亿只,市场规模超过200亿美元。
但是,如此大的耳机市场和销量,却几乎都是以毫无智能技术附加的低端耳机为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可以从耳机的整个生产链来分析一下。首先从上游来看, MEMS 传感器是产业链上游技术的核心,人机互动的重要基础,未来方向是各类传感器功能性的全融合。但是耳机的MEMS传感器和相关芯片却一直受限于功耗问题而一直没有太大的发展,特别是无线耳机的能耗一直是制约智能耳机普及的主要问题。苹果一直希望取消3.5MM耳机孔,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去除电源的束缚。
其次再看相关的中游产业,由于智能耳机的交互界面小,触摸技术吸引力低,在解放双手上,未来语音控制和交互技术将是主流,但是,显然这个领域仍然也没很好的解决能耗和语义理解的问题。
最后再看相关的下游产业,智能耳机的兴趣必然不能再像传统耳机一样作为智能设备的附加品,但是智能耳机现在又很难独立满足用户需求,至少现在几年来看,智能耳机还是无法成为独立的人工智能入口进行普及。
音箱才是当前重要的AI入口
事实上,笔者不太认同Mark Wilson先生所说的下一场技术革命将发生在你的耳朵里。首先,下一场技术革命应该是人工智能,这包括了机器人、虚拟现实等等,当然也涵盖了无人机、智能家居等等。智能耳机仅仅是其中非常小的一个分支而已,而且从智能耳机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也算不上一场技术革命,智能耳机的技术更多的还是集成而不是颠覆。笔者认为,智能耳机的未来不会像Mark Wilson先生预测的那么美好,因为从附加品到独立产品,这其中,还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既然谈到了耳朵上的技术革命,自然就不会仅仅有耳机这一产品,还有更为重要的音箱产品。我们预测很多趋势,不如实实在在分析一下现有巨头们的产品策略。为何我们忽略了被国外媒体评为智能硬件NO.1的亚马逊Echo音箱呢?况且,这一款音箱的销量确实非常不错。如果我们硬要说下一场技术革命发生在我们耳朵里,那肯定首先应该是聚合几乎所有网络内容的智能音箱,既能聆听美妙的音乐,又能随口订餐、订车与买票,为何不用呢?!
声学在线 soundonline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