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回忆徒步穿越贵州”高岩大峡谷“之一:保护地方环境与生态是关键 精选

已有 5016 次阅读 2016-7-31 07:11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回忆徒步穿越贵州“高岩大峡谷”(1)

支持我国地方科学探险,也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责无旁贷的事情。

穿越贵州“高岩大峡谷”,那是7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七旬的我,与贵州雷山县政府、人大和政协三套班子领导穿越高岩大峡谷三天。在小道或无道情况下行走几十千米。为雷山县绿色旅游事业提供了一些科学建议。

据说,目前雷山县的绿色旅游已经慢慢开展起来了。

这段回忆分两部分发布,即,1、保护生态环境考察,2、艰难穿越“一线天”峡谷。

1、保护生态环境考察

高岩大峡谷是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在雷公山南面巴拉河源头的高岩村和交腊村之间,有一条10来公里长的高山大峡谷,当地人称之为“高岩大峡谷”。高岩大峡谷的最低海拔是1100米,最高海拔1500米,相对高差400米。

2009年11月8~10日,我和协会青少年科学考察工作委员会的主任杜泽泉、秘书长杜玉奇和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高级记者张军等应贵州雷山县邀请,参加了当地组织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一方面为当地今后科学开发旅游提供科学咨询,同时也作为协会与雷山县共同建立的青少年科学考察基地的一次考察活动。

此次考察活动,雷山县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县政协主席张世荣、县人大副主任向泽忠、县政府副县长张双红、县政府调研员杨耀奎、县人大副调研员杨光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岑应辉、黔东南州侗乡旅游发展局副局长石声德以及县直机关科技局、科协、教育局、交通局、招商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考察活动。

协会的青少年科学考察基地也组织了雷山民中、雷山二中的四名学生代表杨妮、咸佳字和杨海军等随同考察队徒步穿越。高岩和交腊村村长等几位苗寨青年自愿协助考察队,也参加了徒步穿越。

11月8日,早晨八点,我们乘车离开雷山县城,蜿蜒而上,来到了响水岩检查站(照片1),开始了我们的徒步穿越之旅。响水岩检查站海拔约1300米,位于高岩大峡谷下游的山坡上。

  照片1.我们来到了响水岩检查站,下面开始步行

在响水岩检查站,县里工作人员正在为此次穿越做后勤补给准备。趁此机会,我一人慢慢下山,信步游来。

节能减排有益于保存原生态环境  

我站在山坡上,放眼远望,但见层层梯田,错落有致,体现了云贵高原的典型风光(照片2)。我再把目光转向山谷另一侧,更让我叹为观止:在一个又一个的山坡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层层梯田,蔚为壮观(照片3)。

照片2.放眼远望,层层梯田,错落有致。

照片3.山谷另外一侧,层层梯田更是壮观:由近及远,山山有梯田,排列均有序

当我慢慢下山时,一位老年妇女挑着满满的的一担农家粪,要从我跟前走过,下山施肥。我赶紧闪开,给老人让路。老人在崎岖的小道上小心翼翼地挑担下山。望着老人亦步亦趋下山的背影,我似乎看到了中国边远山区人民艰辛生活的缩影(照片4)。在感动中,我跟着老人下山,和她对话,为她拍照挑担和施肥的照片,当我问起老人“高寿”时,老人高兴地说“70了”(照片5)。老人虽然和我同年龄,但我仍然钦佩老人怡然自得的乐观,欣慕老人健康的身体。当我和老人握手告别时,我从心里祝福我国边远山区的乡亲们健康长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是呀,我们此次徒步穿越高岩大峡谷就应该为像这位老人一样的边远山区人民做一点有益的事情!

照片4.望着老人挑担下山的背影,边远山区人民艰辛生活的缩影深深刻在我心里

照片5.我走近老人询问她“高寿”,她答“70”

在我与老人告别的时候,后勤准备工作就绪,队员们陆续下山。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们缓缓下行,逐渐接近层层梯田。从梯田上远望雾蒙蒙的峡谷,既感觉当地乡亲们适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更觉得峡谷的幽深(照片6)。交腊村村长、我们的向导沿途热情地为我们介绍峡谷情况(照片7)。村长指着那些堆放稻草的树对我说:“我们种的水稻那浑身是宝,稻谷是人的粮食,稻秆是牛马的饲料(照片8),就是稻桩也要利用,留在水田中,长出秧苗,待到明年春天时,翻地埋入土中作为有机肥料(照片9)”。

照片6.队伍在崎岖山路上前进,慢慢接近层层梯田

照片7.交腊村村长在介绍徒步穿越的道路

照片8稻秆是牛马的饲料

照片9.明年春天,稻粧和它的秧苗被翻埋入土,成为有机肥料

看到苗寨老人施用有机肥料,听了村长刚才的介绍,联想我看到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材料说,“这里的森林净化空气的作用明显,覆盖面达80%的森林每公顷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2.8吨,释放氧气约2吨,每立方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在5~6万个之间,真是天然氧吧”,我想,除了森林的作用外,苗族同胞们不使用化学肥料,科学利用水稻“全身是宝”的特点,不像有些平原地区在稻田中焚烧稻秆、稻桩,不仅浪费能源,而且排放了大量的碳元素进入大气中,这也是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仍然保存着接近原生态环境的原因之一。看来,节能减排的确有益于保存原生态环境啊!

不一会儿,峡谷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照片10),从此,我们步入了高岩大峡谷。

         

                照片10.我们快要走进高岩大峡谷了

         急待考察的银洞

我们进入峡谷后,与我同行的县政协主席张世荣和政协李副主席不时地介绍高岩大峡谷情况,让我增添了不少知识。据政协李副主席介绍,政协张主席(照片11)曾经在交腊村教过小学,对高岩大峡谷非常了解,在他担任县长期间,多次带队来这里探路穿越调查,盼望为雷山县的绿色旅游事业提供科学依据。

照片11.作者与政协张主席(右)在穿越途中休息

河谷越走越狭窄,但风光越来越美。看,那幽深的峡谷,抬头望天难见天(照片12)。有时,我们小心翼翼地紧紧依傍防卫的栏杆,上下眺望,幽深峡谷静,但闻潺潺流水声(照片13)。有时,我们站在谷底,放眼望去,由近及远,一线秋色映入眼帘,美景沁人心肺(照片14)。

照片12河谷越走越狭窄,抬头望天难见天

照片13.紧紧依傍栏杆,极目上下观望,但见深切的峡谷,潺潺的流水,实在幽静……

照片14.有时,站在峡谷底抬头上望,五彩的山谷映入眼帘,真是峡谷秋韵啊!

据张主席介绍,今天我们穿越的高岩大峡谷有三个亮点:急待考察的银洞、艰险的一线天和滚牛大瀑布。

我们首先考察银洞。

张主席告诉我,银洞位于姐妹山的半山腰,至今还没有人把这个洞全部穿行过,可以说是深不知底的山洞。传说很久以前,高岩村有一位老人不慎钻入洞内,意外发现有一块宛如马嘴的石头涓涓滴出银水,喜出望外,便邀约伙伴来这里取水炼银,为全寨造福。后来,寨里有人贪心不足,为了要让银水多流,用锤敲碎了马嘴,激怒了山神,使得山摇地动,石块崩塌,把这位贪心人堵死在山洞里。

虽然这是传说,但他隐含了山寨苗家对银洞的神秘感。

考察队沿着河谷逆流而上。时值旱季,河水很小,为我们在河谷中穿行提供了方便条件。然而,有时也要在河谷中跳跃而行,有时要手足并用地沿着河岸陡坡慢慢前进(照片15、16)。

照片15.我和队友们小心翼翼地沿着峡谷两侧陡坡行进(第三位是作者)(雷山县提供)

照片16.有时,队友们互相帮助,手拉手地度过难关

同行的苗族杨医生还告诉我,“过去,经过银洞的这条羊肠小道是通向雷山县城的必经之途。山区的苗家人把挖出的煤运往县城交易,买回生活必需品。人们挑起一百多斤的煤担,沿着这条羊肠小道,翻山越岭,日复一日。每当人们经过这个‘银洞’时,都要停下来休息。如今,通向县城的公路修通了,去银洞的羊肠小道已经好多年没有人行走了。因为你们这些专家要来考察,我们的先遣队才临时砍开一条小路来。”

我们从谷底向着“银洞”爬去,山坡很陡,约有五六十度的坡。我真是手足并用,缓缓地向上攀登。爬过一半路程时,我们停下来拍照姐妹峰(照片17)。

          照片17姐妹峰的秋色真美

           

同行的医生告诉我,姐妹峰如脚踩芦笙的姐妹,大姐在前,头戴玉簪,婷婷玉立,二姐在后,头戴紫金冠,亦步亦趋。这毕竟是传说,但姐妹峰的秋色还是令人流连的。

我们又继续攀登,爬上了200多米高的山坡,来到了银洞口。洞口高约一米多,宽约3~4米,极目下望,黑悠悠,深不见底。我在洞口坐下来(照片18),细想,这可要请洞穴专家来考察啊!

照片18我在银洞口深思:银洞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杜玉奇拍照)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75197-993623.html

上一篇:回忆亚马孙热带雨林考察之五:考察花絮
下一篇:回忆穿越贵州高岩大峡谷考察之二:艰难穿越一线天
收藏 IP: 111.132.218.*| 热度|

7 檀成龙 韩枫 杨正瓴 赵建民 吕洪波 zjzhaokeqin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