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远山呼唤(日志一) 精选

已有 5074 次阅读 2020-9-20 22:43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云南, 丽江, 古生物, 化石, 科考

 

远山呼唤(日志一) 

大半年来疫情的阻挡,近半个月雨情的推延,今天终于出发了。这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和泛第三极先导科技专项古生物考察队今年的任务之一,我们将沿云南、四川、西藏、青海一线做长距离大范围的野外调查。 

考察的第一站是丽江地区,我们从北京乘飞机抵达。1999年,也就是21年前我到过丽江。俗话说七年之痒,而这已是三倍的时间,心里当然更是痒痒的想故地重游。1999年正值199623日的丽江大地震刚过去三年,让人惊叹的是城市已从灾难中恢复过来。更加神奇的是,地震之前的一个普通小镇,凤凰涅槃般地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古城”。我还记得当年写下的印象:“小桥流水傍人家,绿树婆娑点染花。乐府门前松叶软,幽幽古调传琵琶。” 

我们此行的目的当然不是去调查丽江古城有多“古”,虽然还真有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同行一道参加云南段的联合考察,也得到丽江市文化和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作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目的地,丽江在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方面都曾经有过重要的发现。

1960年和1963年,古脊椎所的研究人员在丽江木家桥进行过调查和发掘,随后从云南省同行在当地采集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中识别出3根人类股骨。一看见木家桥这个地名,大家必定会联想到丽江的木府。确实,作为在丽江从元朝到清朝统治了470年的土司,这个木姓家族在丽江的人文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印记。更重要的发现来自1964年,还是在木家桥,一具相当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出土。经过研究,表明这具头骨代表了一个少女,其生活的时代为更新世晚期,年龄约为距今2.5万年。1984年在木家桥附近还发现了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

在丽江的另一个地点象山,这里发现了更加古老的化石,代表了始新世时期的哺乳动物群。丽江盆地自1962年首次发现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之后,已成为我国陆相地层和古哺乳动物工作者瞩目的地区。1972年和19831985年古脊椎所的前辈们在象山采集的大量哺乳动物化石表明,这个动物群的多样性相当丰富,尤其是奇蹄类。在已研究的19个化石种中,奇蹄类就有13个种,占动物群的近70%。其中发现了不少新的类型,例如,还用丽江这个地名来命名新的属种,如张氏丽江兽(Lijiangia zhangi和丽江锥炭兽Anthracothema lijiangensis)。丽江兽在进化上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类早期的奇蹄动物,处在貘和犀分离的关键阶段,并不能明确地归入貘类或犀类。锥炭兽属偶蹄目中于已绝灭的石炭兽类,与现生的河马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在飞机降落前可以清楚地观察丽江坝子,其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466米。它发育在玉龙雪山以东,是丽江的人口稠密地区,阡陌纵横,村镇棋布。一块块肥沃的农田,一片片润泽的湿地,构成了一个人与生物和谐相处的乐园。我努力从舷窗望下去,希望能识别出我们工作地点的地貌。

 

考察队马不停蹄,从机场出来到旅店放下行装,换上野外的装备,简单吃过午饭,在丽江文物部门负责人的指引下,就直奔第一个野外工作地点——象山。象山位于丽江市区北面,跟玉龙雪山比起来,它就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不过,象山的地层由下始新统的砾岩和上始新统的碎屑岩构成,这套砾岩支撑了丽江的历史发展,老街地面所铺的石材正是开采自这套色彩斑斓的砾岩。上始新统的碎屑岩被命名为象山组,产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然而,我们没想到的是,丽江最近这些年的环境越来越好,植被茂盛,剖面完全被覆盖了。穿越荆棘丛林的困难还不是最大的,隐秘的草丛中是否有毒蛇?还真让人有些担心。不过还好,这一次的考察队伍是清一色的男同胞,体力和胆子都更大一些。经过不懈努力,不仅攀登上陡崖,并且在补丁状分布的露头中找到了化石,首战成功,旗开得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3751-1251400.html

上一篇:走过四季
下一篇:远山呼唤(日志二)
收藏 IP: 223.104.238.*| 热度|

20 文端智 范振英 黄永义 尤明庆 张晓良 朱朝东 刁承泰 刘钢 杨卫东 周浙昆 武夷山 徐义贤 王安良 杨顺华 易雪梅 杜占池 晏成和 聂广 王启云 江左其杲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