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LetPub论文编辑的企业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tPubSCI

博文

【论文写作】还有人不知道alt文本是什么吗?

已有 2580 次阅读 2024-5-27 18:0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年中预存.gif

Alt Text——替代文本的重要性

在学术出版领域,可访问性对于确保所有读者,无论其能力如何,都能有效地参与内容至关重要。学术写作中可访问性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包含alternative text(替代文本),通常称为alt文本。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alt文本在学术写作中的含义,以及为什么它对创建包容性的学术材料至关重要。

alt文本,是对学术文档中的视觉内容(如图像、图形、图表和图表)的文本描述。其主要目的是向可能有视力障碍或依赖屏幕阅读器等辅助技术获取书面材料的个人传达视觉元素的内容和意义。在学术写作中,复杂的概念通常通过视觉表达来传达,alt文本在确保所有读者都能完全理解所呈现的内容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alt文本纳入学术写作有几个重要目的:

1、可访问性:alt文本通过为视力障碍者提供平等的视觉内容访问权,增强了学术文件的可访问性。通过以文本格式描述图像和其他视觉元素,alt文本允许屏幕阅读器将这些信息以可听的方式传达给无法直接感知视觉内容的用户。这确保了所有读者,无论他们的能力如何,都能访问和理解学术文件中提供的信息。

2、理解力:alt文本通过为视觉内容提供额外的上下文和解释来提高理解力。在学术写作中,图表、图表和图表经常用于说明复杂的概念和数据,alt文本使读者能够理解视觉元素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对整体论点或分析做出贡献。通过提供视觉内容的描述性解释,alt文本增强了读者对关键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3、包容性:在学术写作中包括alt文本,通过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偏好来促进包容性。视觉障碍只是影响个人获取书面材料和与书面材料互动的众多障碍之一。通过提供视觉内容的alt文本描述,学术作者展示了创建包容性学习环境的承诺,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课程材料。

4、合规性:遵守无障碍标准和指南,例如Web内容无障碍指南(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WCAG),通常要求使用Alt文本。许多学术机构和出版商都采用了这些标准,以确保残疾人能够访问包括学术文件在内的数字内容。通过在学术写作中加入alt文本,作者可以确保他们的作品符合这些无障碍要求,并能被更广泛的受众访问。

在为学术文件编写alt文本时,必须遵循最佳实践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1、描述性:提供视觉内容的详细描述,包括相关细节、标签和要点。旨在传达图像中呈现的基本信息,以确保读者对其内容和目的有清晰的了解。

2、简洁:保持alt文本简明扼要,同时仍然提供足够的信息来传达视觉内容的含义。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冗长,专注于以清晰简洁的方式捕捉图像的最重要方面。

3、客观:坚持对视觉内容的真实描述,避免注入个人观点或解释。alt文本应提供图像内容和功能的客观表示,以确保所有读者都能收到准确的信息。

4、要有上下文:考虑视觉内容呈现的上下文,并相应地调整alt文本。提供信息,增强读者对图像与周围文本的关系的理解,并有助于整体论证或分析。

5、可访问:确保所有读者都可以访问alt文本,包括使用屏幕阅读器或其他辅助技术的读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某些用户可能难以理解的行话或技术术语。使用屏幕阅读器软件测试alt文本的可访问性,以验证其有效性。

alt文本在提高学术写作的可访问性、理解性、包容性和合规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alt文本纳入学术文件表明了对创造包容性学习环境和促进公平获取学术材料的承诺。

原文:The Importance of Alt Text (letpub.com)

了解 LetPub更多服务详情

国际期刊和出版社推荐LetPub编辑服务

logo.png

SCI论文润色SCI论文翻译SCI论文润色哪家好SCI论文润色价格|SCI论文修改|SCI论文润色公司SCI论文查重联系我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32242-1435857.html

上一篇:5月WoS发布:6本SCI期刊被踢!还有15本期刊仍在被调查……
下一篇:【期刊动态】5月最新:6本SCI期刊被踢!还有15本期刊暂停论文收录!
收藏 IP: 101.80.20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