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父母学习成绩差会遗传?

已有 4594 次阅读 2014-10-26 10:50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父母学习成绩差会遗传?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见习记者 袁一雪

中国有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意为父母的特性决定了孩子的生长前景。近日,一项研究为这句俗语找到了现代科学依据。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进行的最新研究发现,考试分数的高遗传性可能反映了很多受基因影响的特征,例如人格特性、行为问题和自信心,而不仅仅是智力。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话,那么孩子在考试分数较差时,父母就不应该只是指责,怪孩子不努力,小心孩子生气了反过来怪父母给的基因不好。

基因是否决定成绩

这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调查了13306对年龄为16岁的双胞胎,他们属于医学研究委员会资助的英国双胞胎早期发展研究(TEDS)的一部分。

调查过程将83个量程压缩成9个领域:智力、自信心(某人对自己学术能力的信心)、人格、健康、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幸福、父母的行为问题以及儿童的行为问题。

研究人员发现,同卵双胞胎100%的基因都相同,而异卵双胞胎则共享50%的基因,且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此,如果整体来说在同一特定特征方面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更相似,那么两组之间的差异是源于基因,而非环境。

无独有偶,去年12月,也有一项研究曾经得到过类似结论。英国科学家一共调查了11000多名学生,发现在英语、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必修科目中,基因决定学生成绩差异的58%,占据主要决定作用。

这项新研究的第一作者、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所(IoPPN)的伊娃·克拉波尔(Eva Krapohl)表示:“之前的研究已经确定了教育成就是可以遗传的。在这项研究里,我们希望查明背后的原因。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教育成就的遗传性远不仅体现在智力——它是很多特征结合的结果,而这些特征的遗传程度各不相同。”

成绩好坏影响因素众多

如果看到这篇论文就认为先天决定学习成绩,那么恐怕有些片面。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陈劲松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项研究的确很有意义,不过结果不宜过度解读,社会和行为研究都跟当地当时密切相关,像作者所暗示,不同社会背景下很可能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的确,还有不少研究都证明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今年8月,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经济绩效中心的研究发现,那些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取决于运气的母亲,她们的孩子16年后在普通中学教育证书考试中成绩明显更好。

这项研究追踪了一项关键人格特质“心理控制源”的形成,心理控制源是人们对影响自己人生的能力的主观认识。心理学家称能根据心理控制源量表对人们进行分类:极端内部归因者认为自己能完全掌控人生,极端外部归因者认为人生完全取决于命运,多数人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研究表明,拥有强烈内部心理控制源的人往往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生活方式更健康。

而英国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有规律的锻炼能提高青少年的在校成绩,尤其有助于女生学习成绩提高。

在这项调查研究中,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和美国的研究人员测量了约5000名11岁儿童的体育锻炼强度,这些孩子持续一个星期戴着用于测量运动状况的加速计。

研究结果称,11岁的男孩每天每次锻炼17分钟就能提高分数,16岁的女孩则需每天每次锻炼12分钟。女孩在科学课上的成绩提升尤为显著。但是体育锻炼是如何带来成绩提升的,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后天努力依然重要

“这项研究所用的测试只是针对普通人的,可以说遗传性因素跟学生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进入成人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密切相关,但并没有排除努力的因素,更不适合推广到天才或者优秀人士。”陈劲松说。

前面所提到的相关研究人员也认为,遗传性并不意味着一切一成不变,它仅仅意味着儿童在喜欢学习和学习的容易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而这其中很多差异是受到基因的影响。

可遗传性是一种人口统计,它并不会从个人层面上提供任何信息,只是从平均意义上来说,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一个特定人群里儿童之间的差异归结于基因差别的程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IoPPN的发展心理学家凯里·利姆菲尔德(Kaili Rimfeld)表示:“基因差别会影响教育成就的这一发现并没有伴随任何政策含义,因为政策取决于价值和知识。然而,我们的发现支持了另一观点,也即更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可能比一体适用的方法更有效。教育成就具有可遗传性的发现并不意味着老师、家长或者学校不重要。教育不仅仅被动地影响儿童;儿童在选择、修改和创造自身环境时是积极的参与者——而其中很多与他们的基因倾向相关,这在遗传学里被称为遗传型—环境相关。”

因此,孩子成绩差,别认为是基因决定的无法改变,就不再努力了。

《中国科学报》 (2014-10-24 16版 探索)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社】,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38642.html

上一篇:丹妮卡:当美女爱上数学
下一篇:科学家恢复噪音致聋小鼠听力
收藏 IP: 114.250.160.*| 热度|

2 杨正瓴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