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在微世界里拍一切

已有 2448 次阅读 2014-5-9 11:13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在微世界里拍一切




沙子

雪花
■本报记者 王庆
 
年轻的科普爱好者张超,热衷于用镜头艺术化地呈现微观世界当中的各种事物——雪花、沙粒、花粉、细菌,甚至厨房里的油盐酱醋……
 
不久前,一组霾颗粒的高清照片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网站争相转载,网民纷纷热议。面对形状各异的霾颗粒真容,有人调侃:这就好比在呼吸道里玩俄罗斯方块,不过想消掉就难了。
 
这些图片的作者张超对于外界的强烈反应多少有些意外。他只是将自己业余爱好的作品挂在了个人微博上,并且一再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虽然这组照片红了,但他并不是第一个拍摄霾颗粒的人,这也只是他众多显微摄影作品当中的一类。
 
这位北师大天文系毕业、目前在国家天文台工作的年轻科普爱好者,热衷于用镜头艺术化地呈现微观世界当中的各种事物——雪花、沙粒、花粉、细菌,甚至厨房里的油盐酱醋……
 
把霾放大一千倍
 
谈起前不久拍摄霾颗粒,张超强调自己并不带有价值判断,只是将它们的样子客观地记录和呈现出来。他发现,虽然有很多网友表示看了之后“毁三观”,但也有人觉得那有种独特的美感,甚至发挥起想象力,把这些颗粒联想为各种形态与之相近的事物。
 
它们有的像一根牙签、一串葡萄,还有的像一把迷你鸡毛掸子。张超的本意也并非想给观看者带来恐慌。
 
“还有人表达了质疑,说怎么能拍到pm2.5那么小?”他说,“其实我并没有说这是pm2.5,霾的成分也不仅仅包括pm2.5,这些照片的拍摄对象大部分集中在pm10至pm20之间。”
 
这组照片是张超在3月底拍摄的。当天一早,他在北京海淀区一处居民楼8楼的天台上搭好架子,放置上一块实验室常用的、尺寸为5×2厘米的载玻片,从上午8点开始暴露12小时后,得到了样本。
 
随后,张超将相机镜头直接与显微镜的目镜相连,利用光学将背景染色。于是,霾颗粒的形态在他显微摄影的镜头中定格。
 
所谓显微摄影,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显微镜和摄影装置来拍摄的方法,将两者连接在一起来记录观察到的物象。它能帮助人们真切地认识到各种微观现象。
 
在张超看来,显微摄影与相对常见的微距摄影有所不同——微距摄影放大比例通常是在1:1,严格来说是2:1到5:1。而10:1、20:1、100:1,甚至1000:1,这个范畴则属于显微摄影。
 
追雪的人
 
其实在拍霾之前,张超已经因拍摄雪花而小有名气。
 
他也许是北京最盼着下雪的人之一。他最近一次在北京拍到雪之前,已经耐心地等待了107天。不仅盼雪,他甚至“追雪”。
 
一次,天气预报说北京全境有雪,延庆地区可能下得最大。于是他连夜坐车,追到离家60多公里之外,找了一间40块钱一晚的小破旅馆,一两个小时起来看一次,折腾了一夜。
 
结果,天亮了,雪没下,郁闷的张超还得匆匆赶回城里上班。
 
京郊地区还算近的,他甚至跑到吉林、新疆拍雪花。
 
老天爷也不好意思让张超总是白等。前年,张超远赴吉林,那是“很值得的一次追雪历程”。晚上,张超等得非常焦虑,最后困得没熬住,睡着了。半夜猛地醒来,一瞧:下雪了!他赶紧起身出去拍。
 
拍摄过程本身并不浪漫,张超最大的感受就是“冻透了”。零下20摄氏度,雪和风联合在一起,让他的两件毛衣、一件厚羽绒服和全身上下十几个保暖贴变得不起作用。冷的不光是手脚,他甚至觉得睫毛都被冻住了。
 
于是,他采取了在外面拍十几分钟再到屋里暖和一会儿的战术,如此反复。
 
月光下,一个披着一层雪的瘦长白色身影坐在小板凳上,一动不动,低着头,一眼紧闭,一眼圆睁,透过相机镜头紧盯着显微镜下的载玻片。一朵朵雪花在他的视野中绽放。
 
“从凌晨两三点钟一直拍到中午十二点。”张超回忆道,“那是这些年来拍得效果最好的几次之一。”
 
如今,他已经总结出一些规律,比如潮湿和低温的环境下,更容易拍到美丽的雪花。不过,在拍摄雪花的起初并不容易摸清门道。
 
一开始,张超前后花了两年时间,实践了五六回才成功。最难的是控制温度。往往是雪一落在玻璃片上,还没来得及拍摄,就融化了。前两次试拍,张超甚至没有拍到一张照片。
 
后来,他尝试改用更小的显微镜或者金属显微镜,光源换成冷光源,尽可能地降低周围温度,拖延雪花融化的时间。
 
细心和耐心为他换来的是一张张晶莹剔透、风格各异的雪花美照。张超镜头下的美丽微世界,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不仅一些杂志向他购买图片,甚至科研机构也希望从张超这里获得图片,以期从雪花的变化中找到气候变化、环境变化的规律。
 
做个微探险家
 
显微摄影何以一直让张超如此痴迷?
 
“新鲜感,持续不断的新鲜感,你不知道自己将会在镜头中看到怎样的画面。”他说,“玩显微镜,很少有玩腻的。”
 
小时候,张超特别喜欢去博物馆,甚至想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博物馆。10岁,他开始收集蝴蝶标本,找不到的品种,他就找图片,然后画下来,与标本放在一起。
 
12年前,20岁的张超迷上了摄影,花鸟鱼虫什么都拍。然而渐渐地他开始迷茫:“能拍这些寻常景物的大有人在,我的风格又在哪儿呢?”
 
后来,他发现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可以拍摄细菌,从此陷入显微摄影的世界不能自拔。
 
但是工作占据了他大量的精力。在国家天文台,他既负责《中国国家天文》杂志的编辑工作,也负责组织和接待络绎不绝前来的参观者,同时还写科普文章,编科学著作。
 
张超长得文质彬彬,随身装着两部最普通的诺基亚手机,甚至连彩屏都不是。“这里信号有时不好,两部手机保证至少一部畅通。因为组织活动每天需要大量的电话联络,所以我对手机的最大要求就是带电量足。”
 
不过就算工作再忙,他也尽量抽出业余时间去享受自己的显微摄影爱好,尤其到了冬天,有时周末买张火车票他就咣当咣当地去外地追雪了。张超的一些朋友也开始试着拿显微镜拍拍照片,“玩得很嗨”。
 
“以前国外的贵族会资助博物学家航海探险。”张超说,“如今时代不同了,但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借助显微摄影,对身边的环境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做个‘微探险家’会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张超感慨,对很多尝试者而言,显微摄影,一玩就停不下来。
 
《中国科学报》 (2014-05-09 第12版 视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92721.html

上一篇:西方学者笔下的五千年中国艺术
下一篇:周成虎:画地图的科学家
收藏 IP: 221.221.206.*| 热度|

6 赵斌 水迎波 王春艳 廖晓琳 葛素红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