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骏
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今后,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可以自主选择未来发展模式,决定自己人生走哪条路。
在中国,高考基本上是教育模式和内容的“指挥棒”,在只有高考一条道的时候,教育就不可能避免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尽管中国经济转型需要大量掌握技能的人力资源,尽管近年来能干体力活,尤其是具有某种技能的农民工工资明显超过普通大学生,但中国教育就是巍然不动。发展多年的技校、中专甚至高职,仍然处于边缘状态,只有中考、高考落榜者,才会无奈屈就之。如此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局面竟然可以延续那么久,令人为中国教育的冥顽不灵扼腕:一个完全脱离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教育体制,除了遭遇公众诟病之外,还能得到什么反馈?
现在,两种高考模式的提出,终于让人看到久病之人摆脱沉疴的一丝希望。
教育部官员这次归纳出来的两种高考模式,一种是面向“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另一种是面向“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这让公众尤其是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和家长,看到了“学术”之外,技术技能也是一片天地。
事实上,在当下中国,科学发展与技术技能的进步存在明显脱节,“产学研”不配套,大量的论文、专利“养在深闺人未识”,成为撰写者或发明人的“自娱自乐”,除了科研体制原因之外,技术技能拖后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技术技能跟不上又同技能型教育发展迟滞有关,进而同单一高考模式有关。所以,这次高考模式的改革,对中国科学技术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构成实质性利好,这是确凿无疑的,但真要成为现实,还有一系列难题需要攻克。
比如,两种高考模式之间如何形成对等关系,而不是像现在高职一样,技术技能型高考只是学术性高考的陪衬,最后成为中学“差生”的收容站。此外,以今天中国的师资水平,学术型大学尚不能令人满意,技术技能型学校的教学水平,特别是操作或曰“临床教学”水平离要求更远,缺乏合格的“工作母机”,怎么会有高质量的产品?
所以,高考模式改革,教育部门只能开个头,整台戏要唱好,还得全社会共同努力,这个头开好了,大家才能一起上台,把中国科技和制造这台大戏热热闹闹地唱起来。
(作者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4-03-25 第1版 要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78975.html
上一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为生物医药企业解开创新束缚下一篇:
俄科学改革“沙皇”登上美制裁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