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众口难调的中国式假期

已有 2617 次阅读 2014-1-20 12:00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众口难调的中国式假期


 
核心阅读
 
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安排屡屡引起社会争议,争论的焦点很多,但实质问题只有一个:国民的休假权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从而造成了强烈的休假需求。
 
也许,法定节假日的安排,不论怎样调整,都可能有人不满意,但只要是充分考虑了民众的休假需求,最大限度满足了公民的休假权利,就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人们,按同一张节假日表休假,要拿出一份照顾到方方面面,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的确压力重重。
 
■本报记者 洪蔚
 
“不想在火车上看春晚”,“不想错过团圆的年夜饭”,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对今年除夕不放假的抱怨声,此起彼伏。
 
回顾两年来对节日假期的安排,今年在节日调休方面,由于广泛征求了民意,比去年得到了公众更多的认可,然而,在2014年度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的放假安排上,却遭到了诟病。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的人反对除夕不放假的安排。
 
除夕夜:人在囧途
 
除夕,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多重意义,是温暖、是团聚,更是美好的传统。“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除夕之夜与家人团圆、守岁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也是春节最重要的内容。
 
6年前,国家发改委曾广泛征求民意,“得出的结果显示,75.04%参与网上问卷调查的公众赞成春节放假从除夕开始,”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当时,民俗学家、文学家冯骥才先生,也提倡把除夕这一天纳入春节假期,因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所谓过春节,最具有庆祝意义的就是除夕夜。”
 
目前我国人口流动性大,异地工作、生活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庞大,“回家”对很多人来说,早已不是一个半天,甚至一个整天可以完成的旅程。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统计,我国目前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36亿,他们大多数在异地有稳定工作、稳定收入。正是这部分人,在除夕不放假的现实下,无奈地调侃道“只能跪求老板开恩了。”
 
比起传统的中国,如今家庭规模也越来越小,很可能因一个人缺席导致团圆失去“半壁江山”。《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的统计还显示,在2.36亿流动人口中,超过半数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其中独生子女占很大的比例,如果他们没能及时赶回家过除夕,团圆对这些家庭来说,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尽管也有人表示,其实放不放假,除夕休半天已成惯例,半天的时间够不够游子们返乡的路程且不说,惯例毕竟不是法定权利,以惯例代替权利,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6年前发改委对除夕放假的民意调查也显示,14.4%参与网上问卷调查的公众反对春节放假从除夕开始,也许正是这部分人的诉求,促成了今年对除夕放假安排的再次调整,”蔡继明说,“这也反映出在节假日的安排上,要做到人人都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
 
同时,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休假的诉求也更多元化,使得对统一的节假日安排面临更多的矛盾,更加众口难调。”蔡继明说。
 
缓解节假日矛盾的途径
 
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人们,按同一张节假日表休假,要拿出一份照顾到方方面面,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的确压力重重。
 
其实,节假日按类型分为三种:节日、周休日、年休假(即带薪假)。“这三种节假日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蔡继明说,“周休日的功能主要是休息;旅游、探亲等个性化诉求,应该由年休假来承担;节日则是用来搞庆祝和纪念活动的。我们面临的矛盾恰恰是很多国民的年休假权得不到充分保障,不得不转而求助于法定节假日,而法定节假日的数量有限(目前11天,在62个国家中已经处在中等水平),单一的节日最多也只有3天法定假日(这在全世界已经是极其少见的了),为了满足人们长途旅行和探亲的需要,不得不采取了挪用周休日拼凑黄金周的放假方式。”
 
事实上,自1999年推行黄金周以及2008年推行小长假以来,遭遇的吐槽和诟病一直不断,这既有放假方案本身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矛盾,并不在安排本身,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日益旺盛而多样的休假需求,与相对“一刀切”的放假安排,发生了冲突。由于休假时段集中、方式单调,在短期内以有限的时空资源,需要承受和满足巨大的休假需求,容易陷入“一块休、一起累”的困局。
 
2013年的十一黄金周,更是将这种“一块休、一起累”演绎到了极致,除了九寨沟的“骚乱”全国瞩目外,几乎所有的旅游景点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记者从江西一个风景区的管理人员那里了解到,该风景区每天最高10万人次接待能力,在十一期间,遭遇到每天100万人次的挑战,“不要说服务质量,游客最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该管理人员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近年来,对十一黄金周存废也一直存在不同意见,”蔡继明说,“一部分公众主张取消十一黄金周,而那些带薪年休假得不到保障的公众则反对取消十一黄金周。看来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落实带薪休假。”
 
正是因为很多人不能享受带薪休假,或者享受的带薪假严重缩水,甚至连正常的周休日也难以保障,所以,尽管有种种抱怨,仍然有六成的民意支持保留十一黄金周。
 
休假制度:文明的进步
 
我国的带薪休假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0年曾因特殊原因一度中止。199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规定恢复带薪休假制度。在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将带薪年休假的天数定为5~15天/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年休假不到欧洲发达国家的一半:法国、西班牙为30天/年,德国、意大利为5~6周/年。因此早有学者指出,过低的休假时间,无法起到休假制度的作用。
 
特别是近些年来,国人对旅游的诉求逐年走高,缺乏保障的年休假无法满足这一愿望。不久前,网络上出现了这样一份旅游广告,广告词中颇具挑衅性地写道:“我敢辞职去旅游,你敢吗?”将旅游与工作,这两件并不矛盾的事物对立起来,不能不说是中国式休假的一种悲哀。
 
早在2009年,蔡继明就曾探讨过中国年休假制度得不到保障的原因。他指出,一方面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受陈旧观念的影响:“表面上看,带薪假减少了相应的工作时间,但未必会影响生产和工作效率。
 
大量事实表明,带薪假落实好的国家和企业,其劳动生产率不但没有受到负面影响,而由于劳动者增强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并通过休假使身心更加健康,反而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性。”
 
在探讨带薪休假的意义时,他认为,带薪休假是既能满足公众长途旅行和探亲的需要,又能避免集中出行导致拥堵和人满为患的唯一有效的放假方式。
 
劳动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休息权同样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是人权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带薪休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这种对劳动者休息休闲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步。因此,蔡继明表示“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落实带薪休假的力度”。
 
《中国科学报》 (2014-01-20 第5版    思想周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60685.html

上一篇:原创力离不开价值观和人格培养
下一篇:南阿尔卑斯山创最快侵蚀纪录
收藏 IP: 114.5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