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研究所“企业化”效益追求
喻海良,于北京医院住院部(5)
这几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复试、面试、选择导师的时候。因而讨论师生情的文章越来越多。因而,我也附和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博士毕业,细数起自己关系最好的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高中同窗。现在仔细思考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高中阶段大家无任何利益关系,因而相互帮助,相互影响,最终坦诚相对,一起努力考自己向往的大学,而成为一生中最珍贵的朋友。人为什么成为朋友?因为兴趣相投,困难时可以相互帮助,相互鼓励,高兴时可以相互感受,相互愉悦。所以,现在大家都说战友是难得的生死兄弟。因为,他们一起杀过敌人,相互救过命,一起泡过妞等。那么人为什么成为敌人?因为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竞争时相互设陷阱,背后相互诋毁。因此,企业内部出现“潜伏”,同行内部出现“仇人”。
那什么时候大家发现导师和学生的情缘越来越差?
国家刚刚招收研究生时,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导师的考核主要是科研成绩。因而,导师的使命似乎只是为了培养人才。这个时候,导师心里面期望的就是自己的学生多掌握知识,将来能够继承自己“衣钵”。导师基本上都是给学生安排自己了解、且认为最有前途的研究方向。虽然,导师同样关心学生是否完成设计实验,是否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建立在本学科的初步影响力。记得有一个老师在批评他学生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我在你们这个阶段读研的时候,已经在国内已经有很大的影响力了。”
然而,现在很多导师为什么招收研究生?凭心而论,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希望多培养人才。但是,也有一部分导师是因为他们手里面低水平的重复横向课题太多,需要大量的“力工”、“技术工人”。关于前者,这里不做讨论。关于后者,个人认为它是导致国内师生感情急剧减薄的主要原因。而后的出现的主要原因又是,现在的高校研究所把“经费”当成重中之重,高校间排名也把“经费”当成重中之重,简言之,就是高校研究所“企业化”效益追求。
“产学研”是科学研究发展的一条重要路线。通过产业发展,创收并用一部分资金用于资助学校教学,培养优秀人才,通过优秀人才,研究解决生产过程存在的不足,带动并促进产业发展。这里面涉及到企业、高校、教师三个方面。企业提供资金,高校提供技术和人才,形成良心循环。然而,高校管理人员看到了这个很好的机遇,极力鼓励学校内教师积极去“拉”项目。记得一个大学书记曾经形象地描述过这一现象“跑部向钱看”。一方面,教师拿来课题,学校有5%~10%的管理费提成,教师拿的越多,给学校创收越多;另一方面,教育部各项考核排名均有科研经费一项,经费越多,学校排名越靠前。为此,学校给能拿来课题的教师提供了很多“回报”。课题经费达到某值,可以破格申请副教授,达到某值,可以破格申请教授;同时,课题经费中有10%~20%归课题负责人自己所有。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生导师的兴趣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不再是安心追求科学研究,而是拍企业领导马屁,和企业同学朋友拉关系,给企业项目管理使回扣。说的不好听,有时候为了从一个企业拿到“项目”,他们对待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就像对待“战友”,陪吃、陪喝、陪玩小姐。这些人拿到项目后,为了完成项目,便开始大量招收免费或低价劳动力“研究生”。当然,由于有项目经费,这些劳动力似乎也能得到一些“回报”。很多没有长远“眼光”的研究生开始时也很愿意投靠这样的导师。相反,他们还讥笑那些没有横向课题导师的学生,“你们研究的那些东西将来有什么用?”然而,当他们加入这些导师课题组后,不久便发现,每天都在不同的企业间干着同样的工作,拧螺丝,插电线,等等。等到快要毕业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工作哪是“研究”,而是企业技术工人的事情,快毕业了,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写毕业论文。这时候,肯定是要请教“导师”,在这种情况下,导师能妙手回春?同时,导师白天还时不时想着要多去拿课题,晚上要请谁吃饭,他有时间安心给你讲论文?久而久之,学生对导师失望和埋怨,也开始羡慕那些天天有导师指导的学生。他们的师生情能好?
从上面可以看出,师生情减薄,很多时候是学校、导师都忙着效益最大化导致的。最后补充一句:钱是好东西,有钱能干很多事情。但,对于学生而言,“前”才是好东西,在学习期间,打好了基础,自然有好的前景,好的前途,好的前进动力,从而永远不会缺“钱”。高中的时候,曾给我妈说过一句话,看事情要用“望远镜”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