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29个教师节,可能也是最后一个在9月10日过的教师节了(据说马上就要改到9月28日);再过9天,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节,再过20天,就是国庆节。。。。。。
一年到头儿,有多少个XX节,有多少个XX日,我始终记不大清楚。那些从小就过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名字倒是好记,但日子不看让日历不看月亮却很难对准;那些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以及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九月十日的教师节(本人迄今已当了18年学生和17年教师),因为日子很整齐,甚至有法定假期乃至于黄金周的安排,所以是很容易记起的。至于诸多其他职业化的节日(护士节、电信日啥的)和五花八门的洋节(例如情人节),甚至民间发起的“光棍节”之类,如果不每天关注新闻,可就实在记不住了。俺在一口气说出这许多节日,其实不想对它们做出啥过多的评价,毕竟只要是有节过就会有人自豪有人轻松有人开心,哪怕会另一部分人感受到的是辛苦和压力甚至于痛苦,节日终究是可以让平淡的生活增添些波澜起伏和别样的色彩。
那位说了,好端端的过节,咋还会有人开心有人痛苦?有人轻松却又有人压抑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抛开工作生活压力的转移暂且不谈,今儿个我先要从当今中国的送礼文化说起。因为时下的年节假日,借助移动通讯的普及和高铁、民航迅猛发展以及公路客运的运力的大幅度提升,“每逢佳节倍思亲”需求其实已经有条件轻松满足了;然而与此同时,逢年过节的送礼风潮却越来越猛烈,以至于让我等博客写手每逢节日,在看到各种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有关送礼的新闻、感受到街路上拥堵的送礼车流和忽然变得极不顺畅的网购与快递之余,时常会展开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并总有一种写篇博文评论一下节日送礼现象的冲动。话说“冲动必须赶快行动”,所以,我在这个教师节的早晨,坐在电脑前码字,写下了这篇“每逢佳节倍思‘礼’”。当然,必须先声明,俺这里用的‘思’字,仅仅是“思考”送礼现象的意思,无他意。
逢年过节,为啥要送礼?我想着可以从“礼”的N个撷英中找出答案。
首先,节日送礼,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一种礼节的表现。送礼者通过把一些具体的礼品送到收受礼者手中,可以表达出自己的一份尊重或者感激的心意。从这个意义上讲,送礼现象原本无可厚非,因为完全可以做到“礼轻情意重”,一张卡片(甚至一个短信)、一束鲜花、一个不起眼也不值钱但有一定实用性的小物件,本可以和一份重礼、一张大额的购物卡之类具有同样的意义。
然而,根据新闻报道和当事人讲述来看,现实情况下的“中国式送礼”,却并不推崇“唯心主义”,相反是非常“唯物主义”的,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国人在这方面总能够表现出非凡的“创意”(例如,据说他们能把几乎所有想送的东西包括豪宅都塞进一个“月饼盒”)。如此比拼财力和规模的“礼”,其目的无疑早已超出了礼的本意,而蜕变成了赤裸裸的“利”。送礼,其目的也就成了一种私底下进行的利益交换。此时送礼者希望的是花钱“办事儿”,受礼者则是在搞“权力寻租”。仅就教师节的送礼收礼而言,送礼的家长或者学生期望的是收礼的老师能对学生“更好”。然而,在这种送礼收礼已经成了一种极其普遍的恶俗风气之后,我们用脚后跟都能想明白,除非老师们在收礼时搞了“招标竞价”并根据“量化指标”制作了“排名”,否则,这种所谓“更好”真的还有意义么?!过去的几十年里,家长们和学生们希望通过送礼和不断增加礼金数额去获取本不该属于自己的那份额外的“好处”的结果,恐怕只是把一些原本还能安贫乐道、有着比较高尚品格的教师们也逐渐拉下了水,培养出他们的贪欲之外,也只是买了个自己的心安而已,真的就比正常情况下所能做到的更好么?我看未必!恰恰相反,倘若因为送了礼就有了非分之想和指望,并由此减少了学生自身努力的后果很可能更糟糕。
在社会上,那些砸了不菲的钱进去送礼(无论是否涉及年节假日)的人,其目的自然是随后攫取比投入大得多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礼”的兴旺发达,背后其实是“理”的衰败和颓废,讲了“礼”就开始不讲“理”。最近40年里中国社会风气的每况愈下,正是从“烟开路酒搭桥,办事儿得动大马勺”(送烟送酒请客吃饭)的送礼之风越刮越猛开始的。
在社会上,送礼者与受礼者的关系,很多时候并非传统的“礼数”关系,而更可能是一种“隶属”关系。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在某一个人或者某件事的具体管理者可以“说了算”、有巨大权力运作自由空间的情况下,“权力寻租”现象就很容易会发生,那些操守不严者便会在节日忙着“数礼”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终结这种恶俗的送礼文化,堵死“送礼才办事儿”的邪路,应该靠力行甚至历行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否则,那些收礼者难免会在跟送礼者说一句“下不为例”之后,不断地笑纳着礼品和礼金,而那些送礼者依然会为送礼背着沉重的经济负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