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看到一条新闻“复旦大学称部分考生遭其他院校欺骗修改志愿”【1】。最近是各省公布高考成绩和分数线、考生报志愿和高校录取的关键时期,有关的新闻和网络传说自然会越来越多,按照“信息爆炸”的一般规律,今年肯定会更多。因为有亲属参加高考,所以俺也特地对此多多留心,经常要围观一下相关新闻,赶上有空的时候也要凑热闹写篇评论。
高校之间展开生源争夺,本来无需大惊小怪,其实半年前就已经有在自主招生阶段大学们纷纷结盟的“掐尖”行动了,如此抱团吸引生源,自然足见大学对招生的重视。如今到了“临门一脚”阶段,尖子生的脚最终能否迈进曾经“预录”的大学之大门,这几天绝对是关键,许多戏剧性的变化在此阶段出现,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为了争夺生源,直接施展欺骗伎俩、使出各种阴招的行为,倒是很让俺们这些心地善良的“不明真相”群众感到非常的诧异。我不免在想,至于这样做么?不过静下心来,综合最近几年听到的种种关于升学的新闻旧闻外加民间传闻再一细想,感觉还真不能低估了生源争夺大战的烈度。
为何大学、重点高中、普通初中、小学、学前班、幼儿园都无一例外地重视争夺生源,甚至女子医院(妇产医院的新名字)都盯上了孕妇的肚子?因为生源的另一个称呼是“学苗”。从最低层次(生存层次)考虑,院校和导师招不到学生,相当于园丁们若没苗可育,也就是庄稼地里种不上庄稼,将来也就没有收成,结果是吃饭都会成问题。所以,各种层次的学校和各种水平的老师,都要解决生源的有无和多少问题。
“皇帝女儿不愁嫁”的911大学(985与211的缩写)们当然还不至于为有木有生源发愁,人家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高分段的尖子生好生源,即优良品种的好“学苗”。这已不是生存的需要,而是发展的需要。为了争夺尖子生源,高考的“省状元”先是会被其毕业学校热炒热捧热烈欢送,然后会被大学热烈欢迎热炒,甚至奖金大大地给,让若干幸运的“状元”在“十年寒窗苦”之后初尝“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味道。这些学校一面收着绝大多数学生的学费和各种费用,一面又大把地掏钱奖给极少数被称为“状元”的尖子生,自然是有一番精确的算计的,其目的大概是要利用尖子生抬高自己的名气和身价。能吸引来“状元”的学校,自会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招生阶段就能吸引更多崇拜“状元”、或者想成为“状元”的学生,如此一来,不但一般性的生源问题自然容易解决,就是高端生源也完全可以期待;即使在就业阶段,一所招收了N多状元的学校,其毕业生也容易受到更高一级学校以及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去向(就业)自然也会很好。大学和重点高中如此给力地抢“状元”、如此卖力宣传 “状元”,也就不难理解了。
令人感到不无遗憾的是,每年高考只有一次,而且只分文理二科,所以每年产生的“高考状元”原则上也就只有区区六十几位,如果把加分因素考虑进来,让状元队伍也“扩招”一下,大概也不过百位上下,这显然不够国内外大学抢的。再者说了,个把“状元”本来就不可能撑得起一所大学众多学科专业的面子,更鼓不起大学的里子。因此,争抢生源不会停留在“高考状元”这个高层次,而必然要向下延伸,去争抢高分段的尖子生,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引新闻的那一幕。录取尽可能多的“尖子生”对于大学的作用在于,这样的学生好教,能做到一说就明白、一点就透。这样的学生也更有“正事儿”、更重视学习,在大学阶段也能取得好成绩,甚至也可以期待他们在实践环节(如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做出好的工作,能产出好的成果,到将来毕业的时候自然也会有好的“卖相”,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此一来,大学及其教师在同等的工作下,收效更加显著,因此,这些对学校(对导师)贡献率更大的好生源历来都很受欢迎。
为了争夺高端生源或者学苗,各村各寨各大学个研究院所还是下了些功夫,做出不少“创新”的。前面新闻中提到的“预录”肯定算得上一种;已经搞了N多年的“自主招生”甚至“组团”去“掐尖”也算一类;最近听说,为了从大学招收尖子生,财大气粗的中科院和一些牛校牛专业已经在搞暑期夏令营了;还曾经听说,有的重点高中,会不惜重金去省内各地区挖“中考状元”,以至于很多地区被吓得迟迟不敢公布中考成绩;至于慷慨许诺、开出各种很可能兑现不了的空头支票的“忽悠”,大概更加数不胜数了。还有哪些争夺生源时施展的“绝活”,期待读者们补充,也好让我等借机开阔眼界。
最后我想说,招到多么好的生源或许算是一种本事,但是真正的本事是能把招来的最普通学生都培养好(在这点上,我比较佩服我自己),把招来的好学生培养得更好(在这点上,俺还是挺佩服那些抢到了中考状元们的重点高中们)。如果是“播下了龙种,却收获了跳蚤”,要那么多好生源又有何用?!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943&do=blog&id=461832
点评:旁观者清!
参考:
【1】 复旦大学称部分考生遭其他院校欺骗修改志愿
http://news.sina.com.cn/c/2011-07-01/174022741915.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