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学术toudu何时xiu?

已有 4187 次阅读 2011-6-28 08:36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 投毒, 偷渡, 透度

科学网最猛博主之一的朱猛进老师写了篇博文“‘学术投毒’何时休”【1】。俺觉得这个题目很好,也很想借题发挥一下,俺把题目善哉一下,用拼音换下了其中的3个字。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因为标题相同而发生“侵权”,而且还可以用更宽的思路(老套路——撷英)去考虑相关的问题。

朱老师说“‘学术投毒’何时休?”,这问题还真不大好回答。不过可以想像的是,如果“学术投毒”能够被及时而无一例外的“修理”(或者说收拾、处理)了,大概就会减少许多“学术投毒”事件,所以,朱老师一开始用的标题“‘学术投毒’何时修”虽然对于文章内容而言不是很贴切,但却很有道理。当然,“修理”通常是靠外在的力量进行,是事后进行的也是被动的。要想主动点儿避免“学术投毒”,还得靠“自律”,也就是说要让学术界的从业者们自身都有一种对学术投毒的羞耻感,如果大家都“羞”于“学术投毒”了,“学术投毒”自然休矣。然而现在的问题是,这种羞耻感非但没有被足够的强化,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弱化,“学术投毒”事件屡有发生。在文章越多越好、IF越高越好的氛围中,很多实质上的“学术投毒”在被揭穿前是以正面的典型被“秀”的,这样的环境之下,“学术投毒”自然很难休。

说完了xiu,咱们再说toudu。朱老师的说的“学术投毒”,无疑是一种流毒无穷的现象。其实除了“投毒”以外,学术界也可以玩“偷渡”。所谓“学术偷渡”,也就是违反了正常的管理规定的人员流动和违背常规业界规则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的流动现象。例如,人在完全不知会所在单位的情况下偷偷到其他单位就职;有的毕业生在毕业时把一些数据结果“偷渡”到新单位去发表,大概可以归为这一类。

若探寻“学术投毒”和“学术偷渡”的深层次原因,“学术透度”(即学术透明度)的不足可能是其中之一。

-------------------------------------------------------------

参考:

【1】       朱猛进:“学术投毒”何时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5006&do=blog&id=4598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459857.html

上一篇:可以给南方科技大学“泼冷水”么?
下一篇:围观生源争夺大战
收藏 IP: 221.212.176.*| 热度|

17 李学宽 蔣勁松 刘全慧 杨顺楷 朱猛进 陈安 刘立 丛远新 谢鑫 王国建 曹聪 曾新林 陈儒军 dulizhi95 lindajia xqhuang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