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继续延边游记,说说防川的“土字碑”。
1、这就是光绪12年(1886年),当时的钦差大臣、督察院左副都御使吴大澂【1】与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会同俄方重勘中俄珲春东界时,据约力争,索回黑顶子地方(今敬信乡全境),补立“萨”,“啦”,“玛”三石界牌与26个石质记号,并立下的“土”字牌。这座“土字碑”还原疆域10余里,因此才有了上文我曾提到的那段“左俄右朝”的狭长国土。
2、奇特的边境栅栏
土字碑旁边就是中俄边境的铁栅栏,这条栅栏将一直延伸到不远处的中朝界河图们江,栅栏的左侧是俄罗斯,右侧是中国。不过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这段铁栅栏(边界)和其实并不垂直于图们江岸,在中国这一侧栅栏和图们江岸是成锐角的。据当时陪我们去游览的延边大学的张教授解释,当年吴大澂和沙俄谈判时据理力争,为中国保留下了中国经过图们江航道出海的权利,这段边界走势便有此出海之意。
3、吴大澂塑像
为了纪念在吴大澂的这份历史功绩,珲春市政府于2006年在珲春去防川的公路旁塑立了吴大澂的塑像。
4、吴大澂介绍
5、吴大澂手书“龙虎”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珲春的历史和近现代的一些事件,特别是相关的“图们江开发项目”的来龙去脉,下面转载一篇网上搜到的博文。【附本博的简评】
============================================
转载:珲春记事【2】http://wzgoffice.blog.sohu.com/132422719.html
九十年代中期的一个深秋时节的清晨,一艘插着五星红旗的普通游船从吉林珲春中俄朝三国交界的防川口岸顺流而下,沿着作为朝俄界河的图们江顺江而下。河水平缓,小船走得并不快,船上十多个学者模样的人凭栏而立,静静注视前方,仿佛在等待什么。十八公里的水路并没有让这些人等太久,河面突然开阔,小船已经来到了日本海之上。船上的这些人猛然爆发出一阵欢呼,甚至有人的眼角开始湿润。从防川到日本海,只有十八公里的路程,却让中国人将近六十年未曾从这条水路进入这片海域。
十几年后,工作室应邀对珲春进行战略策划,当我们站在防川口岸的望海阁上,极目远望,细雨纷纷。脚下是中国,左边是俄罗斯,右边是朝鲜。所谓“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并不是夸张。发源于长白山的图们江在中国境内奔流了500余公里,在离日本海还有18公里的地方出中国国境。这块可能是中国最狭长的国土顽强地向东延伸了几十公里,终于还是没能延伸到海边。离望海楼不远处的边境线上,有一块斑驳的石碑,记录着关于边境线几度变迁,让人不能不扼腕叹息的故事。
大雾中的图们江及中、俄、朝三国交界区。桥上方左侧属俄罗斯,桥下方图们江左侧是中国领土,图们江右侧为朝鲜的地盘。
清末政府积弱,被迫向沙俄割让东北大片土地。1861年6月,清朝政府依照《中俄北京条约》第三条的规定,派仓场侍郎成琦、吉林将军景淳,同沙俄代表卡扎凯维奇等人,在土尔必拉地方会齐,勘分东界,树立界牌。6月16日,双方签订《中俄勘分东界约记》,互换两国交界地图。这次勘分东界,中、俄共树立了八个界牌。先在乌苏里江口西,立界牌一个,牌上写俄文‘耶’(E)字头,并写上界牌汉文。由北往南,又树立了亦(I)字、喀(K)字、拉(JI)字、那(H)字、倭(O)字、怕(II)字六个界牌。最后一块界牌是树立在“距图们江口30华里的地方”的土(T)字界牌,这块界牌使中国失去了图们江出海口。
在树立土(T)字界牌时,沙俄侵略者还强行将土(T)字界牌设置在距图们江口46华里的地方,又侵占了一些中国领土。1886年清朝左副督御使吴大澂发现根据《中俄瑷珲条约》土字牌本应立于距图们江入海口30华里的地方,为了收复国土,报着“一寸领土尽寸心”的心情,在中俄第二次堪界时,不惧俄方威胁,“俄方带兵几名,我亦带兵几名”,亲自查堪,撰写条文,据理力争,迫使俄方退出一些非法强占的地区,将“土”字界碑向图们江出海口方向前移16华里,距海30华里。他当时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意义,于是从谈判开始就提出中国从图们江出海权力的要求,终于为后人争得了十分宝贵的出海权。这次堪界签订的《中俄珲春东界约》中规定:“由‘土’字界牌至图们江口三十里与朝鲜连界之江面海口,中国有船只出入,应与俄国商议,不得拦阻。”
条约签订后,中国沿江的各族人民出海捕鱼或者经商的活动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依然利用此出海航行权,“跑崴子”(指到海参崴和摩阔崴--今俄罗斯称波塞图港进行贸易),出海捕鱼、晒盐、经商,还曾开辟了由珲春到日本海沿岸各国的航线,对俄、对日、对朝贸易依旧繁忙。
吴大澂其人一生毁誉参半,早年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光绪甲申(一八八四)中日之役,督师无功,获谴回籍。但是这一件事情,就足以让后世铭记。2006年,珲春市政府在距离防川不远处为其立像。前方石碑刻“龙虎”二字,取“龙骧虎视”之意。
由于吴大澂功过难以评说,所以他的塑像前是一个无字竹简。
这一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权利,又因为一场发生在我们国土上的别人的战争而失去了。张谷峰战役,并不为太多人知,但却是一场改变了二战的格局的关健战争。日本在占领东北后,在南进太平洋与北上苏联之间举棋不定,于是发动了两场针对苏联的试探性战役,战役均以日本失败告终。张谷峰战役就是其中之一,另一场是诺门坎战役。张谷峰战役【应为张鼓峰事件,苏联称之为哈桑湖事件】中日方并没有投入太多兵力,损失也较苏军为轻,但却被封锁了补给线以致于全盘皆输。张谷峰战役之后,日本战略重心转向太平洋,随后发动珍珠港袭击,将美国卷入战争之中。张谷峰战役中,日本在图们江上沉船阻断交通。当时中国正是军阀混战,无暇顾及;新中国之后又由于地缘关系敏感,图们江上的航运一直中断至今。【这段说得不对,当时是中国全民族投入抗日战争的1938年,并非军阀混战时期。此外,当时东北已经成了日寇扶植的傀儡皇帝溥仪统治的伪满洲国。日军在张鼓峰事件对苏挑衅失败后,还撤离了边境地区的人口。】
时至今日,沿海地区由于其便利的交通航运条件成为全球化浪潮中人流物流的汇聚之地,中国沿海城市也成为开放三十年来的受益者。而对于内陆省份来说,没有出海口,就意味这出口拉动和投资拉动两条腿中的一条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相较于辽宁,多年来吉林和黑龙江的发展一直受困于这一问题。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虽然明知历史无法假设,我们却还是忍不住假象,如果可以从图们江入海,吉林出口日韩的货物将无需绕道大连,时间上节省一半以上,也不受大连港运力的限制。如同从中国雄鸡头上打开了一个出气孔一般,意义自不待言。有这种想法的自然不只是我们,将近二十年来,就有一大批人在研究、推动这个工作,而且还促成了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一个重大工程。【吉林省一直希望有个出海港口,以至于民间曾有吉林省想拿四平市(解放前曾是辽北省省会,解放初曾归辽西省)和辽宁省换丹东市以谋取海港的“传说”。】
张谷峰一战之后,图们江断航多年,许多人甚至忘记了我们其实还是有航海同行的权利的。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北师范大学研究区域经济地理方面的泰斗级人物陈才教授在研究口岸经济的时候,从故纸堆里翻出了当年吴大澄和俄国人签订过的协议,才发现,我们的航海通行权虽然实际上受阻于日本沉船,但是从法理上我们从来没有失去过。这个发现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不下于吴大澄为国人争回通行权的壮举。因为一个被遗忘的权利起不到什么作用。
此后,陈才教授以及被这个目标吸引的一大帮学者、官员一直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努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注意。他们认识到,这是一个极具开发价值的区域。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中国、蒙古、朝鲜、韩国虽然不属于一个区域经济组织,但有发展经济技术合作的良好前景,建议设立一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东北亚合作方案。为此,1992年7月6日-7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蒙古乌兰巴托召开了东北亚四国区域合作项目协商会议。
鉴于图们江开发项目的复杂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1年8、9月期间派专家考察了中、俄、朝三国图们江口接壤地区,并于10月16日-18日在平壤召开图们江开发项目协商会。除中、蒙、朝、韩参加会议外,日本和俄罗斯亦以观察员身份与会(日、俄不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受援国,故不能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区域合作方案的正式参加国)。中国由经贸部和吉林省派人出席了会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向会议提交了该署专家组的报告。报告认为,由于图们江口的重要战略地位,该地区的开发对全球经济贸易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组建议在该地区建设一个具有21世纪水平的集港口,机场、铁路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及东北亚的商业和金融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称这一工程为兴建世界上"第二个鹿特丹","再造一个香港"的"伟大创举"。据初步估算,该工程今后20年需投资300亿美元。【1992年,我曾在吉林大学文科楼听过一场关于图们江开发的报告,当时曾现场播放了文中所介绍的那次沿图们江出海的学者们在船上拍摄的录像】
关于图们江口的开发模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组提出两个方案:
第一,中、朝、俄三国在图们江口接壤处,各自建立并管理自己的经济特区,但在政策、基础设施管理上实施协调。第二,中、朝、俄各划出面积大体相等的一块土地(总面积一千平方公里或一万平方公里)在三国接壤处建立一个跨国经济特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认为,可以由国际财团负责筹资、承建并在建成后管理跨国经济特区的港口、铁路、动力和其他基础设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强调,只要有关国家达成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协定,国际投资的前景“极为乐观”。
但是由于这一区域的几个国家社会制度差异大、国际关系极为复杂,相互之间合作的意愿都是有的,但是推动起来却是极为缓慢。放眼中国,它应该是最早喊出国际区域一体化的口号的,并且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协调下进行了大量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但是一直到中国的沿海城市都已经走出自己与国际接轨的道路,直到西南的云南广西参与湄公河次区域以及东盟合作,尤其是广西的“泛北部湾国家战略”于今年年初都落到实处,珲春的图们江战略依然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然而时不我待,哪怕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分歧依然存在,国际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却是势不可挡,尤其在这种地缘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地方。各个国家意识到,只有在经济上的联系越加紧密,才有可能更有效的促进交流和理解,才可能更长久地保持稳定。俄罗斯安大线选择的几次反复,俄朝租赁码头以及铁路联运上的突破,对中国造成了非常大的刺激。我们原以为,在这个地方,我们是理所当然的说话占分量的,但是没想到被逐渐地边缘化。六月,中央开始发力,希望参照广西《北部湾规划》制定《图们江规划》,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给予更多支持。而在此之前的四月份,珲春政府就已经找到了工作室。因为在全中国考察了若干个城市之后,发现背后都有工作室参与制定发展战略。
而这,又让工作室的一位元老级的员工生出许多感慨。大约十年前,陈才教授的一位学生带着他参与图们江开发研究多年的博士论文南下深圳。从研究生起,他就在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一直到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两年,他在东北师大呆了十三年,就有九年的时间是参与图们江发展研究的。他在博士论文的后记中写到,研究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实现这一愿望。不久前,他的一个朋友递给他一本《谋事在人》,说看看知识分子还可以这样活着,你不要读书读傻了。读完之后,他毅然辞职南下,投奔王志纲。当时,他的老师,陈才老教师还对他颇为失望,以为他从此告别学术,下海捞钱去了。没想到在这十年中,这位学生跟随王志纲,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做了许多区域一体化的成功案例,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他当年的追求,并且他的遗憾,也在一个个案例的成功中得到弥补。
十年后,这位学生已经成为工作室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路虎。当珲春找到工作室的时候,王老师马上想到他,想到他当年的研究和留下的遗憾。随后就有了我们的合作,有了这次的珲春之行。
十年之后,情况会有所不同吗?会!如今的中国已经从沿海开放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代。从呼伦贝尔到牡丹江,从黑河到乌鲁木齐,从北海到西双版纳,区域一体化纷纷开花结果,因为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二十年前图们江开发计划的提出如同夜半鸡叫,没有雄厚的实力的支撑,没有触手可及的利益驱动,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难以靠政治热情继续。而一旦真正能够形成政策洼地,真正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吸引,人为的障碍如同截流的大坝,不疏通则总有一天会被冲垮。所以对于珲春来说,这一轮的行情已经到来。
珲春所特有的地理位置决定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当我在回顾这次珲春之行的时候,我总是想到这句话。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那么强烈地感受到历史与现在的关联,从来没有那么强烈地意识到,今天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应和着历史悠远的回声!
~~~~~~~~~~~~~~~~~~~~~~~~
参考:
【1】吴大澂:http://baike.baidu.com/view/386664.htm
【2】http://wzgoffice.blog.sohu.com/13242271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