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升即走: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佩雷尔曼
(1)牛顿
牛顿在1672年2月号的《皇家学会哲学通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上发表了《光与色的理论》。
胡克没把牛顿太当回事,他在没有认真研读领会牛顿文章的情况下(据他自己说看了3小时),就对《光与色的理论》发表了草率的评论,他在提交的报告中说,牛顿所陈述的现象“已被测试过千百遍”,而牛顿用来解释光的颜色的假说则是不能成立的。
(2)爱因斯坦
“在我最富于创造性活动的1902~1909年这几年中,我就不用为生活而操心了。即使完全不提这一点,明确规定技术专利权的工作,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它迫使你从事多方面的思考,它对物理的思索也有重大的激励作用。总之,对于我这样的人,一种实际工作的职业就是一种绝大的幸福。因为学院生活会把一个年轻人置于这样一种被动的地位:不得不去写大量科学论文——结果是趋于浅薄,这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顶得住。然而大多数实际工作却完全不是这样……作为一个平民,他的日常生活并不靠特殊的智慧。如果他对科学深感兴趣,他就可以在本职工作之外埋头研究他所爱好的问题。不必担心他的努力会毫无成果。”
(3)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甚至具体提到了职位升迁和薪水太低要为日常生活操心的烦恼,引用皮埃尔•居里的话说:“无论什么职位都自己去谋取,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事情啊。我实在不习惯这种做法,它会使人道德败坏。我向你说起这些就心烦。我觉得,纠缠进这一类事情中,不时会有人来向你传闲话,简直再没有别的事情比这更能摧残人的精神了。”
(4)佩雷尔曼
佩雷尔曼在研究所工作了几年就离开了那里,很多人说他是自愿离开的。不过,他的一位中学老师并不相信这个说法。她向记者透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内情。她说:“任何一个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副教授和教授每五年都会重新选一次。这样,佩雷尔曼就必须写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可他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从1994年起,他就开始专心破解复杂的庞加莱猜想。为此,他丢掉了研究员的职位。当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伟大发现之后,研究所的工作作人员有意隐瞒了这个事实。”
https://kuaibao.qq.com/s/20190519A07B9O00
第一科学,2019-05-19,顶级数学家厉害到什么程度?
参考资料:
[1] 江晓原,2018-11-26,【微信特稿】至死方休:牛顿与胡克的战争
https://www.sohu.com/a/277793141_182423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tl.1671.0072
[2] 中国科学院,2005-04-10,周光召:学习爱因斯坦的精神 改革我们的教育方法
http://www.cas.cn/zt/jzt/kpzt/sjwlnzzg/05jj/200504/t20050419_2665850.shtml
[3] 王鸣阳. 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J]. 科普研究,2010,(2): 82-85.
http://hfffxaa7a0cc611944276hqkpnbo5u6vkc6b9k.ffhh.eds.tju.edu.cn/Qikan/Article/Detail?id=33866424
http://hfffxc1d129f57bb244a4sqkpnbo5u6vkc6b9k.ffhh.eds.tju.edu.cn/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jfd2010&filename=kuyt201002018
http://hfffx42fb323146574b21hqkpnbo5u6vkc6b9k.ffhh.eds.tju.edu.cn/detail_38502727e7500f26c937db8e58b0b5b64e3c57ffac9ad8ff1921b0a3ea255101fc1cf1fbb4666ae6d7d9e197dd2e0f7ca1a27165bce3442fe94408327de30fabc2bfbc6426fbb5d94d02391783f4c2de
[4] 环球时报,2006-09-01 第十三版,郝心,佩雷尔曼:一无所有的数学国王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MQZ200802015.htm
推荐阅读:
[1] 新华网,2019-10-11,日本迎来“诺奖热潮” 从科学到工程获奖领域广泛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10/11/c_1210307397.ht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107383699397810&wfr=spider&for=pc
http://news.china.com.cn/2019-10/11/content_75290207.htm
从过去情况看,获得诺奖的成果大多是研究人员25至45岁取得。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和踏实从事基础研究。
[2] 科学网,2018-08-14,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6516.shtm?id=416516
http://wap.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6106.html 精选
[3] 王立新,2021-06-09,“非升即转”比“非升即走”更符合国情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90377.html
相关链接:
[1] 2018-08-20,[求证] 居里夫人发的牢骚,是否真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202.html
[2] 2018-08-19,[求助] 美国记者 麦隆内夫人 Marie Mattingly Meloney 的照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043.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