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转载] 李侠:《善良的温度》《科学家要学会两种本领:狡猾与脸皮厚》

已有 2973 次阅读 2019-7-29 19:1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善良, 温度, 科学家, 狡猾, 脸皮厚 |文章来源:转载

[转载] 李侠:《善良的温度》《科学家要学会两种本领:狡猾与脸皮厚》

                 

一、善良的温度 精选

已有 10174 次阅读 2010-12-21 20:0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推荐到群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395871.html

善良的温度

 

  年底了,收拾一下这一年里看过的书,不经意间又看到了达马西奥的那本《寻找斯宾诺莎》,停下来,点上一支烟,随手翻翻,曾经的那些感动,那些愤懑都已恍如昨日。生活依旧毫无光华可言。记得当初买下这本书,也仅仅是出于对斯宾诺莎的热爱,今天再次看到它,内心竟涌起久违的故人重逢的感觉,而且是那种羁旅天涯的异乡之途上的重逢。就为这份情怀,应该记录下一笔。

  斯宾诺莎(1632-1677)是一个很纯粹的哲学家,五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章,抒发了对于他的喜爱。而今天,我不想过多地说他,而想说说斯宾诺莎在年轻的晚年在海牙时的房东:画家范德斯皮克(Van der Spijk),坦率地说,这个家伙的画我是一张也没有看过,估计只有学美术史的人才可能知道他,估计应该是一个历史上的二流画家,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善良所带有的温度温暖了我们三百多年,而且我相信这个温度会继续温暖人类的未来。

  斯宾诺莎在海牙时,当时的荷兰共和国的总督是简。德维特,此人虽然有些武断,但也是一个开明的人,他很欣赏斯宾诺莎的思想,因此,也一直在暗中支持与庇护我们的哲学家。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德维特兄弟被暴徒杀害,并被失去理性的人群分尸了,有些歹徒竟然生吃德维特兄弟的肉。当斯宾诺莎听到如此信息,悲愤不已,准备到广场张贴布告:“最残忍的野蛮人”!谁都知道,这一去必定是有去无回。我们善良的范德斯皮克偷偷地把斯宾诺莎锁进房间,并拿走钥匙,让他躲过一劫,可是我们的哲学家实在无法发泄心中的愤怒,他后来到广场哭喊,这样一来,他的麻烦就来了。1677年当斯宾诺莎死去的时候,那个可能平庸但善良的画家兼房东范德斯皮克先生再一次为人类书写了善良的温度。当时斯宾诺莎的所有草稿都锁在抽屉里,范德斯皮克毫不犹豫地用游艇把整张桌子运送到阿姆斯特丹,送给了斯宾诺莎作品的出版商约翰。里厄沃茨,(John Rieuwertz),里厄沃茨不负众望,把斯宾诺莎的手稿陆续出版。今天我们应该感谢这样一些普通人,是他们用善良书写了文明的篇章,为有些丑陋的历史留下一抹亮色。真不敢想象,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又将有多少人会在第一时间把斯宾诺莎的手稿上交,然后就是争功邀宠的闹剧。是的,应该如拉普拉斯那样,我也不需要这个假设。我所感念的是,人类再次见证了善良的传递。即便在黑暗年代,一些人性的温度仍能穿越冰冷的时代之墙。

  回望我们自己的短暂历史,我们见到了太多背叛、出卖、陷阱、提防与冷漠,我们的文化在把人性中最黑暗的东西毫无顾忌地运用,并窃喜于把阴暗的招式玩弄得炉火纯青,而且乐此不疲。前年一位文坛前辈去世时本想写点什么,可是一想到他的作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我无法原谅他的背叛与出卖,因此作罢。你可以没有才华,但不能没有善良。

  善良生产着善良,罪恶复制着罪恶。诗人但丁在《神曲》开篇就说:在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中。是的,没有人可以躲过某些命定的劫数,但是,即便在黑夜时代,拯救者与被拯救者之间唯一的通道就是善良,用人性的温暖去驱散内心的冰冷。或许这种些许努力,就是我们今天的文化需要反思的。

  让我们记住那个伟大的名字:范德斯皮克,还有他善良的温度!

  2010-12-21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向作者致谢!

   

二、科学家要学会两种本领:狡猾与脸皮厚  精选

已有 9408 次阅读 2009-12-4 21:4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推荐到群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276168.html


科学家要学会两种本领:狡猾与脸皮厚

 

  给研究生上公共课,总要聊到一些有关科学史案例的话题,随着对各种科学伟人的资料了解的增加,时间久了,总会总结出一些带有个人印记的观点。题目中的两个观点,就是本人在课堂上经常灌输给学生们的两个科学江湖上的求生秘籍。我从来不认为狡猾与脸皮厚是贬义词,如果有人要求狐狸不狡猾,那简直是无异于谋皮害命,狡猾对于狐狸来说,那是一种天生的防御机制。而脸皮厚,不是要人做坏事,而是强调一个人要有顽强的心理素质,提高抗打击能力,否则是无法生存的,那些自杀者多半是这两样本领不具备而发生的悲剧。

  我提出的这两种科研江湖求生技能,在科学史上是有先例可循的,绝非异想天开的结果。狡猾这种本领,我们可以从哥白尼(1473-1543)身上清晰地看到,其实,哥白尼早在1510年左右已经比较完整地构想出《天体运行论》的主要思想,而直到临去世的时候才发表,据说1543年当那本将要改变世界的著作送到病榻上的哥白尼手中时,临终的哥白尼满意地抚摸着封面,然后安然去世。哥白尼为什么不早早地出版这本著作呢?在教会统治的恶劣时代,这些学说是异常危险的,稍有不慎,他就会被教会抓去以异端邪说的名义烧死的,该怎么办呢?狡猾的哥白尼采取了述而不做的办法,结果不但保全了性命,而且让思想真正得以流传开来。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科学家学会狡猾对于自身和科学都是一种保护机制。我们能说哥白尼错了吗?显然不能。

  而伽利略(1564-1642)的案例则告诉我们科学家必须学会脸皮厚,否则也是无法生存的。伽利略是历史上唯一的两次受到宗教法庭审判而又幸存下来的神奇人物。年轻时的那次审判并不严厉,让他轻易蒙混过去,而1633年的那次审判,要严重得多,69岁的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裁定有罪,由于他的悔过,侥幸没有被烧死,只是关进监狱,在监狱里他仍然继续研究科学,毫无悔改之意,幸好他的一些学生来照顾他,借机他又开始传播他的学说,又多活了9年的时间。至于民间流传的伽利略在审判的间歇里自言自语地说:地球还在转动啊!(And yet it moves)我个人认为多少有些光明的尾巴的味道,那个场合,如果真的说了这句话,一旦被宗教裁判所的特务听到,那么先前所有的悔过都白费了,按照我对伽利略的理解,他是断然不会开这个玩笑的。他知道自己的理论一定会超越时间的,对于这份自信,那是源于他对自己工作的信心。因此,我常对学生们说:能够战胜死亡的就是永恒。他相信自己是永恒的,而那些悔过则无非是人类历史中一种会被时间遗忘的闹剧而已,而对于无法摆脱的致命闹剧,只有以更加荒谬的脸皮厚来应对。

  那么搞哲学的人该怎样办呢?境况可能比搞自然科学的还要险恶,我实在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好办法,不过我个人还是比较欣赏英国哲学家霍布斯(1588-1679)的,在那样的一个年代,生存条件恶劣,政治危机四伏,他老兄竟然活了91岁,真是不容易,更为难得的是,他不但活得长久,而且在活着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了,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难道生存不需要智慧吗?科研江湖也是充满凶险的,必要的求生技能还是要学两样的。

  2009-12-4于南方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百科,应该是《哥白尼之死》,由于是PNG格式,我没有好的看图软件,只好通过图画板转换,有些边角处理不好,将就看吧。没有任何商业用途,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1623.html

上一篇:[建议] 研制“杂烩/配伍/八宝(多宝)/鸡尾”茶
下一篇:又见榆叶梅的果实和树胶:卡片机傻拍2019(120)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4 刘炜 伍赛特 禹荣明 周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