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侯天顺课题组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utianshunyx

博文

侯天顺博士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仪祉学术报告会

已有 4221 次阅读 2015-4-12 12:23 |个人分类:学术交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作者:刘德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48日下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在综合楼422教室成功举办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仪祉学术报告会。通过仪祉学术报告会,旨在提高我院科研水平,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拓宽研究视野。

   第1期学术活动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侯天顺博士、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刘琨博士等主讲。侯天顺博士主讲《轻量土最优含水率模型与击实密度模型》,刘琨博士、胡海军博士分别主讲了《基于泊肃叶定律的土体渗透系数的估算模型》、《原状黄土的微结构及本构模型》。我院教职工和研究生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仪祉学术活动。学院领导骆亚生副院长主持并致辞。会上大家充分交流,积极讨论,获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合影留念

李仪祉先生介绍(引自百度百科):

李仪祉(18821938,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是我国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多所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人才。倡导和修建了陕西的泾惠渠等水利工程,树立起现代灌溉工程样板,使陕西百万亩农田旱涝保收,造福后代。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治黄导淮、整治运河,贡献卓著,被誉为“一代水圣”

1898年,李仪祉以精于数学考取了秀才第一名。第二年又进入专门学习西学的泾阳崇实书院。1901年,入西安关中学堂。1904年,考取北京京师大学预科德文班。1909年,由西潼铁路局派赴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科留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辍学业回国。1913年,返德国继续求学,并和陕西水利局局长郭希仁一道遍游了俄、德、法、荷、比、英、瑞等欧洲诸国,“考察河流闸堰堤防”,目睹欧洲各国水利事业的发达景象,比较我国水利事业的颓废,百感交集,立下了专攻水利科学技术,振兴祖国水利事业之鸿志。留学期间,他为了给国家省钱,不愿拿学位,认为只要知识学到手,学位不过是个荣誉而已。务实、不重名利,成为他一生事业的真实写照。

 一、兴修水利,造福三秦

 李仪祉自幼生长在渭北高原,这片土地长期缺水。他的终生夙愿就是效法郑国、白公,振兴关中水利。1922年,李仪祉离开南京,回陕西任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局总工程师,开始了他兴修水利的生涯。他回陕后积极网罗人才,组织引泾灌溉工程勘测设计,但因经费一直没有着落,直到1927年仍无法开工,李仪祉辞职东去。

 陕西古代之所以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因为秦时有郑渠,汉时有白渠,引水灌田,民富国强,造就了“秦川自古帝王都”。可是自1929年开始连续五年的大旱灾和瘟疫,使关中从天堂变成了地狱。田园荒芜,渠道废毁,恢复农业,极需重修水利,兴修水利的呼声越来越高。1930年,杨虎城督陕,任省主席,召回李仪祉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在国外华侨的赞助和杨虎城将军的支持下,解决了款源问题,使他的引泾计划得以实施。各方共筹集百万余元,于当年开工建设泾惠渠,至1932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地50万亩。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扩灌至65万亩。泾惠渠的建成受益,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泾惠渠竣工后,李仪祉辞去建设厅厅长,任省水利局局长,集中精力兴修水利,在杨虎诚的支持下,成立洛惠渠工程局。他栉风沐雨,不辞劳苦,亲自出马勘测设计,1934年至1937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体工程。1935年到1936年底又完成了渭惠渠一期工程。梅惠渠也于1936年开工,到1938年完成。他还亲赴陕南陕北考察,筹划了陕南汉惠渠、褒惠渠和陕北的定(无定河)惠渠。他制订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筹划了关中八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计划在十年内水利惠及全省,使陕西成为一个模范农田水利区。至1938年李仪祉逝世,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灌地180万亩,初步实现了“郑白宏愿”。如今,当年李仪祉精心筹划的“关中八惠”已基本变为现实,陕西关中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利化,成为我国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如今泾惠渠水碧波荡漾,两岸的庄稼得水之灌溉,绿意盈盈,长势喜人,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水利设施至今仍发挥着造福于三秦人民的巨大作用。关中的农业能有这么发达,关中农民的生活能这样富裕,李仪祉先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二、情系教育,培养造就大批水利人才

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参加创办三秦公学。1915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水利专门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授、教务长,曾一度主持教务,主讲河工学、水文学、大坝设计等课程,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水利专门人才。1925年春,兼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倡设陕西古物保管会,并完成引泾灌溉工程泾惠渠设计方案。1932年,在西安创办了陕西省水利专科班,19346月,经陕西省政府第100次政务会议决定陕西省水利专科班归并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首任主任并执教。他还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交通大学执教,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和志士仁人,为我国水利工程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树立全新理论,科学治理黄河

李仪祉终生以治水为志,求郑白之愿,效大禹之业,凿泾引渭,治黄导淮,足迹遍布祖国江河湖海,卓有贡献,尤对黄河治理,精心钻研,独有建树。他把国外的科学技术与我国古代的治水经验相结合,科学地提出一套治理黄河的理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正如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所说:“李仪祉把我国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1933年至1935年李仪祉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李仪祉生于黄土高原,奔波于黄河上下,对我国历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科学的治河方略,先后撰写了《黄河概况及治本探讨》《导治黄河宜注意上游》《治黄关键》《黄河水文之研究》《函德国恩格尔斯教授关于黄河质疑之点》等40余篇论文与报告,提出了对黄河治理必须是上中下游并重的指导思想,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综合开发,利用黄河。特别是在水土保持理论方面开创先河。他提出培植森林,防治河患。李仪祉认为森林有涵养水源、防治洪水之功能。他分析了黄河水沙情况,“就中卫以上而言,则黄河之水本不甚浊,森林之有益于河”,“中国洪水由于沿岸之山原无森林也。欲根本去水患,必自培植森林始……森林为治水惟一要道,森林植则水患从此息矣……吾国内地山谷之间,不适于农田旷地甚多,不植森林焉用之?故为国家生计计,非大植森林不可”。他的这些理论和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李仪祉一生勤奋,博学多才。他曾试图以“水利救国”,直到临终前他还吩咐说:“未竟及尚未着手之水利工程,应竭尽人力财力,以求于短期内逐渐完成。”终年57岁。人民为了纪念他,墓地选在泾惠渠旁分水闸后的张家山。于右任为李仪祉手书的挽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题写在墓园大门两侧。自觉参加送葬的群众达三万人之多。国民政府发了特令褒扬,《大公报》发表短评,称:“李先生不但是水利专家,而且是人格高洁的模范学者,一生勤学治事,燃烧着爱国爱民的热情,有公无私,有人无我。”表达了社会对这位水利大师一代贤哲的缅怀之情。

许多年过去了,但关中的老百姓没有忘记这位为人民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水利大师,每逢清明节和李仪祉诞辰日,都会有大批民众自发来到泾阳县他的墓前祭奠。


一代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45826-88180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里海之春
收藏 IP: 221.11.67.*|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