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科学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PENRESOURCES

博文

IR开放的“度”该如何把握

已有 3370 次阅读 2013-10-30 17:5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开放获取

  大家都知道,开放获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金色OA,即开放获取期刊,一种是绿色OA,也就是作者自存档。而机构知识库作为自存档的主力军,也越来越为业界所认可和推广。在最近召开的2013中国机构知识库学术研讨会和开放获取推介周上,业内同仁也对IR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当然,一切事物的诞生和发展都是要经受考验和克服重重困难的。不可否认,IR是有生命力的,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但IR也是有争议的,其中我个人最关心的的问题就是,既然作为开放获取的方式之一,那么开放获取是不是IR的属性?如果不是,那么我们现在把IR作为开放获取的一个焦点在大谈特谈意义何在?如果是,那么就意味着IR必须是开放的,至少是大部分开放的,否则只能作为机构的某个自建库存在,而不能称为IR.

   在机构知识库学术研讨会上,偶然有幸认识了一位985大学图书馆的美女姐姐,交流中,这位姐姐也问我,我们已经有了学位论文库,专题库,特色库等等,他们说的IR里有的东西我们全有了呀,那我们干嘛还要建个IR呢?那不是一样么,只是名字不一样罢了。我信誓旦旦的说,你们的这些库虽然和IR一样起到了保存机构知识资产的功能,但是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IR是开放的,而你们的自建库只能你们校内才能访问呀。

   后来,会议的报告放在了我们机构的IR上,这位姐姐QQ我请我帮忙把会议报告下载传给她一份,我这才知道,原来我们的IR也是不开放的?

   纵观其他国内的机构知识库,好像开放获取的也并不多,于是我又对开放获取是IR的“天然属性”这一点产生了怀疑,到底IR是不是天生开放的?或者说,由于当前环境所限,尤其是知识产权的问题,IR的趋势是开放的,但是目前只能“暂时保守”一下?


   曾经见过有国外的文章说,作者自存档的“OA”方式甚至将盖过金色OA,成为开放获取出版的龙头老大,而从自存档衍生的“overlay”期刊也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N久了。当IR还停留在是否开放的纠结当中时,是否我们已经偏离了原先的轨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35376-737487.html

上一篇:国际图联自己的机构知识库开通啦
下一篇:科研人员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是什么样的
收藏 IP: 159.226.100.*| 热度|

1 cly8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