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研究背景
碳点由于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分散性、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缺陷、低生物毒性和光致发光等特性,在生物成像、药物输运、电发光器件、离子检测、催化、储能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碳点的制备方法受到成本、安全性、环境保护等因素制约,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严重制约了碳点的实用化进程。
电化学氧化法是一种高效制备碳点的生产方法,借助电化学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和氧自由基,可打断碳基材料内部的C―C 键,能将较大碳前驱体“裁剪”为小尺寸的碳点。与传统的化学液相氧化法相比,电化学法减少甚至避免了强酸、强氧化剂的使用,具有安全可控、对环境污染小、反应速度快等优点。但制备适于电化学氧化的碳基电极材料比较复杂,这也是制约电化法制备碳点的关键因素。
玉米是一种广泛种植的高产粮食作物。以2021年为例,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为4332万公顷,产量高达27255万吨,在为人畜提供所需粮食、饲料的同时,也产了大量玉米芯资源。玉米芯的主要成分为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炭化可得导电的电极材料。由于玉米芯在玉米生长过程承担向籽粒输运水分和营养的重任,因此,玉米芯具有丰富的天然输运孔道。
二、 工作简介
研究发现,玉米芯具有发达孔隙结构,其内部充满定向的贯通型三维微纳米孔道网络,从内向外存在明显的三层结构:海绵结构、鞘层结构及片层结构。基于这一特殊的天然结构特征,炭化玉米芯作为电极材料,毛细效应作用下整体将被电解液充满,氧化过程同时发生于玉米芯的内外表面,从而获得高效的电化学氧化反应和碳点制备效率。本工作将玉米芯炭化,直接作为电化学制备碳点的阳极,省略了电极成型等复杂加工过程,采用碱性电解质,实现了碳点的高效制备,1 A 恒电流下,每克电极材料制备碳点速率达到了79.83 mg h−1。发现炭化玉米芯不同结构氧化的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鞘层氧化速度较慢,避免了氧化过程电极结构的坍塌,是维持电极导电性的主要导电网络;将碳点与氧化石墨烯(GO)水热处理得到复合气凝胶CDs/rGO 材料,用于钠离子电池,在1 A g−1 下循环1000圈仍保持263.3 mAh g−1的容量。
三、 核心图文解析
图 1 (a) 玉米芯截面;(b-d) 炭化玉米芯各部分刻蚀前的SEM 照片:(b) 中心;(c) 鞘;(d) 外层薄片;(e) 炭化玉米芯刻蚀后轴向剖面;(f-h) 玉米芯各部分刻蚀前的SEM 照片:(f) 中心;(g) 鞘;(h) 外层薄片
图 2 (a) 制备得到的CDs 粉末数码照片;(b) 大批量制备的CDs 水分散液;(c-d) CDs 的TEM 照片;(e) 炭化玉米芯尾端(10%) 浸在电解液中液体上移的红外照片
图 3 (a) CDs/rGO-4-H 的CV 曲线;(b) CDs/rGO-4-H 的充放电曲线;(c) 不同CDs 与rGO 复合比例材料的倍率性能图;(d) 不同CDs 与rGO 复合比例材料的交流阻抗图;(e) CDs/rGO-4-H 在1 A g−1 下循环性能图
四、结 论
以来源丰富的农产品副产物玉米芯为原料,经炭化和电化学氧化,可以实现碳点的高效和可控制备。将制备的生物质基碳点与GO 复合,得到了碳量子点与石墨烯的复合气凝胶,研究发现复合气凝胶具有良好的储钠性能。采用生物质为前驱体,简单高效规模化制备碳点,为碳点的大规模绿色制备和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五、New Carbon Materials 文章信息
李瑞林, 赵宗彬, 冷昌宇, 李勇, 艾李申, 孙洋, 王旭珍, 邱介山. 玉米芯基碳点电化学法制备及其储钠性能.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2023, 38(2): 347-355.
LI Rui-lin, ZHAO Zong-bin, LENG Chang-yu, LI Yong, AI Li-shen, SUN Yang, WANG Xu-zhen, QIU Jie-shan. Preparation of carbon dots from carbonized corncobs by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Na-batteries. New Carbon Mater., 2023, 38(2): 347-355.
期刊官网:
国际版主页: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new-carbon-materials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公众号
阅读原文链接:
http://xxtcl.sxicc.ac.cn/cn/article/doi/10.1016/S1872-5805(22)60644-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0-1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