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网络自诊:无知者无畏

已有 5158 次阅读 2010-7-26 16:42 |个人分类:访客茶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诊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医学都是最难掌握的学科之一,这与语言和文化无关。网上会诊、远程手术,这些高科技是专业人员的事情,与毫无医学知识的人“网络自诊”没有任何联系
  
白衣咸饭
 
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自觉不适到校医院就诊的人数明显增多。就诊时的主诉不仅很专业,而且往往与肿瘤、结核等严重疾病相关。之所以如此,研究发现,这往往是这些大学生在大学第三年开始学习病理学知识,开始接触到“病”的概念,对照疾病的病理变化,可能产生的临床表现——总是怀疑自己得了这个病、那个病,其实什么病都没有,只是“疑心病”而已。
 
这些事基本上都发生在三年级,所以被医生们戏称为“三年级病”。三年级病有时还会延续到四年级甚至五年级,但一旦进入到临床科室,熟悉了症状在疾病诊断过程中仅仅是个线索和部分证据而已,真正的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的帮助,看到自身的临床表现与临床中所见到的患者的临床表现都相差十万八千里之后,“三年级病”也就慢慢消失了。
 
患者能不能根据网络自诊给自己开处方、买药、治疗?从专业的角度看,答案是否定的。网络自诊不仅不能诊断和治疗疾病,而且还会导致误诊、误治甚至危及生命,是医学科学在中国的错误发展。
 
在处方药可以任意出售和销售的时代,最保守的估计,每年因患者自购药品、自行用药而死于不合理用药的患者,达20万之多。《药品管理法》修订、实施后,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后,自行用药所导致的不合理用药患者数量已经大大下降,但情况并不乐观。在某些地区和药店,尤其是药品销售管理不严的地方,这种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最重要原因是不法商家为点蝇头小利违规向患者出售处方药。比如堕胎药“米非司酮”是处方药,在没有生化检查和超声检查证实是早期宫内妊娠的情况下,自行服用是很危险的,国内已经发生过多次因自行服用该药而需到医院抢救甚至死亡的案例,但这种药在很多药店和性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所有抗生素都是处方药,但在很多药店无须处方也可以买到。即使像上海这种管理比较严格和规范的城市,也存在着这种现象,遑论其他地方!
 
尽管自诊的危害显而易见,但每个中等大小医院的妇产科,每周都可以遇到因自购药品或自行服用以往就诊时医生开具的处方药而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诚然,人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自学掌握,但医学专业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临床医学不仅要有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临床实践。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再优秀的医学生到了临床一线,都得老老实实地接受临床实践的训练。国内很多人从本质上看不起知识分子的作用,看不起专业人员的知识,以至于有人错误地认为,专业知识没有多大作用。
 
与电子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知识相反,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领域的知识,不仅要有基础,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经验才能对疾病进行客观的判断。以最常见的腹痛为例,腹痛由很多原因引起,诊疗上横跨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多个学科;有的急性腹痛,即使在专业人员那里,短时间内也难以得到诊断,“剖腹探查”至今还是临床医生解决急性腹痛的最后一招;慢性腹痛的诊断至今没有好的诊疗办法。再以普通感冒为例:患普通感冒并没有什么,在家里休息几天就好了,但在医生那里一定会被折腾一番,不排除一些与感冒有关的危重疾病,医生是不会把病人放走的。一旦诊断为普通感冒,治疗上使用几分钱的阿司匹林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大量的诊断费用被媒体渲染后,大家都觉得看病贵,胆大而勇敢的人就自己在网上诊断起来;胆小的人恰恰相反,即使普通感冒也要到三甲医院看大牌专家门诊,极大地浪费着有限的医疗资源,使得真正需要专家诊疗的患者,难以挂上专家号,这也是造成“看病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网络自诊之所以在国内红火,第二个原因与中医思维有关。中医在历史上“医文不分家”,也无现代医学中的解剖、生理、病原微生物等概念。五脏六腑代替了数百万字的解剖学与生理学,阴阳五行与风寒湿热代替了所有的致病因子,108种“症”代替了数以千计的疾病。而现代医学进入中国时借助的中医术语,又给现代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中医的术语如血、气、肾、肝、脾与现代医学中的这些字的概念风马牛不相及,中医的望、闻、问、切代替了几乎所有现代医学的诊疗过程。最致命的是,读得懂古汉字的人,大都可以借助自身的体会给自己开几副中药。反正“中药吃不死人”已经深入人心(实际上很多中草药的毒副作用也是可以致死的),既然中医能不借助任何诊疗工具,就可以诊断人类所有的疾病,现代人借助先进的电脑,为什么不能自己给自己诊断?
 
第三是医学知识普及程度不高。由于医学知识浩如烟海,即使是行医几十年的医生,对非本专业领域的疾病也不能妄下诊断,大部队医生尤其是严谨的医生,往往不会对非本专业的疾病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但恰恰是一些看了点医学科普的文化人,自以为什么都懂,什么都可以在网上解决,结果催生了这一不良文化。“久病成良医”的经验主义,在网络自诊人群中大行其道。
 
诚然某些疾病在复发时,患者是第一个知道的,但更多的情况往往是疾病转化、恶化或者并发、伴发了其他疾病,这不是几篇科普所能解决的。比如女性患者的阴道炎,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疾病,其病原体横跨了真菌、原虫、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几乎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而症状却都差不多。由于以上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治疗原则是根本不同甚至冲突的,所以非得通过化验才可以正确诊断,有时甚至要做微生物培养和药敏才能处方,这是科普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科普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国家还要办医学院干什么?接受了6年医学训练的毕业生还要接受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干什么?通过了执业考试之后还要再接受几年临床训练干什么?
 
网络自诊之后,虽然大部分人购买的是OTC产品,但医学界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一定争议。诚然大多数OTC产品可以自行购买,用于诸如补钙、补充某些营养物质等,但也有一些OTC产品在医学界受到非议。严谨的医学专家并不赞成将一些含有激素、抗生素、抗真菌药的药物制成OTC产品。任何药物都有导致过敏的可能,抗生素类药物会导致病原体的耐药性增加,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员的判断才可以解决。现有的500多种中成药中含有雄性激素,某些治疗咳嗽的药物中含有罂粟,很多皮肤病药中含有少量激素,这些药物实际上都不宜于作为OTC产品使用。
 
网络自诊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无非是无知者无畏和懂得电脑知识,懂得如何使用搜索引擎。人越年轻对死越无恐惧感,“死亡”对年轻人而言是件遥远的事情。而中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永远大于年轻人,因为身边的熟人一个一个地离开,导致大家“越老越怕死”!诚然,年轻人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绝症的机会比老年人罹患的几率要低很多,但同一症状可能是不同疾病的共同表现,同一疾病又有不同的症状与体征,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借助于辅助检查如血液化验、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措施进行诊断,而网上诊断却永远做不到这一点。一些人贪小利、耍小聪明、怕麻烦等心理因素与上述原因结合在一起,催生了网络自诊族。
 
医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医学都是最难掌握的学科之一,这与语言和文化无关。网上会诊、远程手术这些高科技是专业人员的事情,与毫无医学知识的人“网络自诊”没有任何联系。虽仅一字之差,但二者完全是两码事。
 
网络自诊现在没有出路,将来也没有出路。它无关金钱、无关知识占有程度、无关网络发达与否,与临床医师的诊疗毫无关系。对于热衷于网络自诊的人,第一我非常敬佩,敬佩他们的勇敢与勇气,这种毫无意义的献身精神绝非正常思维可以理解;第二是敬畏,像敬瘟神、敬鬼神一样,远离他们。■
 
(作者系某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白衣咸饭为其笔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76-347481.html

上一篇:从地方负债到免疫接种
下一篇:从碳排放第一大国说起
收藏 IP: .*| 热度|

2 侯成亚 zy88093139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