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WZ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XWZX

博文

关于马航MH370一个不太负责任,但可能性却是极大的猜测!

已有 17058 次阅读 2014-3-12 17:40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空难, 马航MH370, 被击落

看到以下这些报道,更加肯定了我的判断,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测:马航MH370航班因不明原因折返下降高度后,低空飞回机场的途中可能被马军方疑是入侵飞机而击落!空中解体,故而坠落于波德申港(PORT DICKSON)附近.这样也就好解释马方的一些说法为何前后矛盾、来回否定!举重若轻!

以下是有关报道:

马军方称军用雷达曾发现不明物体向西飞行航迹

据日本NHK电视台3月12日报道,马来西亚军方军用雷达在马航MH370客机失去联系后1小时内,捕捉到了一不明物体向西移动的航迹,虽尚不能确定该不明物体是否是失踪的马航客机,但出于保守起见,马政府已经扩大了搜索范围。

 

      马来西亚渔民发现严重受损救生艇

     马来西亚新海峡报报道,当地时间11日中午12时,一些马来渔民在距离Dickson港口约19公里处发现有

    " Boarding”字样救生筏。这个救生筏被发现时已经严重受损。海事部门相关发言人称,在试图把救生筏

     抬上船上时,救生筏沉入海里。Dickson镇位于马六甲海峡海边。

 

马方首次披露失联客机最后通话内容:

马方塔台:“已把你们(MH370)交接给胡志明市管辖区。”

MH370航班回答称“好的,收到。”

失联前MH370未有任何通报飞机出现异常,雷达扫描不到飞机编号信息,但仍能跟踪到空中有物体在飞行,几分钟飞行物体的信号消失。

具体答问如下:

提问1:多个媒体报道的飞机信号出现在马六甲海峡,马军方后来否认,请问马方解释?

马方:虽然这个传闻不是官方证实的信息,但我们已经将搜索范围扩大到马来全境。

 

提问2:波音公司小组去马来是什么目的?

马方表示,波音是派工程师来协助调查搜集到的油剂和碎片是否是波音777上的,目前都否定了。

 

 

提问3:MH370航班是否偏离航线或返航的迹象?

马方:没有任何迹象证明这一点。

提问4:失联班机最后一次与塔台通话,内容是什么?

马方:失联发生在马方将管制交接给胡志明市管辖区域。

失联前马方最后一次联络内容:“已把你们(mh370)交接给胡志明市管辖区。”

MH370航班:“好的,收到。”

失联前MH370未有任何通报飞机出现异常,雷达扫描不到飞机编号信息,但仍能跟踪到空中有物体在飞行,几分钟飞行物体的信号消失。

可能出现的情况包括驾驶员主动关掉信号被劫机或无线电失灵、飞机解体。

马方称希望是遭遇劫机

提问5:军用雷达曾扫描出不明飞行物信号,后来信号消失,信号消失位置和是否突然消失?

马方:没有测到不明飞行物高度和速度,军方也没有提供进一步信息。

马来政府高层正在与军方沟通了解详细情况,目前还没有进一步消息。

政府高层与军方的沟通结果目前还不适合公布,引起现场家属强烈不满。

提问6:被劫机是否和机组人员有关?

一位航空背景的家属提出,飞机低空飞行也可能躲过雷达扫描,如果被劫机,机组人员随身有紧急求救器,为何没有任何求救和飞机故障迹象,结合马航飞行员被网爆出请金发女郎进驾驶室和飞机上吸烟的消息,如果是被劫机是否和机组人员有关?

马方:我们也希望是劫机而不是被坠毁,特别盼望机上人员都还活着。

机师都是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按要求不会出现网曝的那种情况,他们看到后也正在调查。

现场直击:家属再次称可拨通亲人电话

家属再次提出亲人手机号码能拨通,甚至有家属收到用0060开头打来的未接来电,并将手机号码递交给马方负责人。

家属向马方致谢 马方代表鞠躬

10时,一名家属在提问前,向马方大使致谢,称赞其能应昨日家属意愿今日到现场。全场再次响起掌声,马方代表起身鞠躬向家属致谢。

随后全场家属对马方没有第一时间救援,以及涉嫌隐瞒信息表示强烈不满。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在家属要求下起身发言,他表示会把家属们的意见全部转达给马方高层,并承诺以后如有任何进展,都会第一时间发布和告知家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35636-775368.html

上一篇:越南官方称发现疑似马航失踪客机残片!
下一篇:一架波音777如果满载航油,最多可持续飞行14小时!
收藏 IP: 218.26.224.*|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