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rancy

博文

记者节,消除职业被歧视是核心

已有 2025 次阅读 2017-11-8 14:23 |个人分类:热点话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职业, 歧视, 记者节

       今天,2017年11月8日,一早看手机微信,收到了一条“节日快乐!”信息,才想起了今天又是一个“记者节”日子,而近几周有关记者、记者节的一些文章,让我这在政府新闻网站工作了18个年头(2001年1月16日正式入职千龙新闻网至今)的小编辑感到不吐不快。下面一一吐一回糟: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中国首次为记者节发行邮票


       1、“新闻从业人员”不应该只是有《记者证》的人        
       2017年10月19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出了《红基会和曾为呼格翻案的汤计,一起设了博爱新闻奖,快来申请吧》(http://www.sohu.com/a/199222874_203725)。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汤计博爱新闻奖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汤计博爱新闻奖(以下简称“汤计博爱新闻奖”)由新华社高级记者汤计联合中国红基会发起,由中国红基会“汤计人道传播基金”资助主办,相关合作媒体和传媒研究机构协办,在社会各界支持下设立的新闻传播奖项,旨在表彰为宣传传播人道救助事业而努力的新闻传播界人士和优秀新闻作品,弘扬新闻传播在促进人道公益事业发展和弘扬博爱奉献精神中所发挥的力量,倡导和鼓励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关注处于人道困境的最易受损人群的生存境遇。
      不过,它的“参评对象”条件这么写
    (一)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传播和推动人道公益事业发展,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记者等新闻从业人员。
     “新闻从业人员”以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记者证的中国新闻从业人员为主,但不仅限于中国新闻从业人员。
     (二) 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传播和推动人道公益事业发展,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等方面,在公开媒体刊发、获得突出影响的优秀新闻报道、影像等新闻作品。
       新闻作品刊发平台应为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报社(报业集团)、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单位主办的具有登载新闻业务资质的新闻网站。
       本人看到这个内容后,在一个工作群中给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领导提了几点建议,内容如下:
       “新闻从业人员”以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记者证的中国新闻从业人员为主。只有他们才叫新闻从业人员、是你们自己定义吧?
        编辑也是,全球都是这么认同。你们可以叫“博爱记者奖”,但是,不应该如此更改“新闻从业人员”定义,而且,中国十万网媒中、政府办的86家新闻网站、以每家50-250位编辑记者计算、目前也只有400人考了发证。

      2、有《记者证》的人并非新闻工作者全部
       2017年11月7日, 央视新闻《夜读》改编自“ 世界员工吐槽中心”公众号发布的《你这气质一看就是搞新媒体的》的《记者,记着心疼自己 》(http://www.sohu.com/a/202942232_576408)一文为我们解读了“新闻从业人员”的代表声音,我们再看一下:

《记者,记着心疼自己 》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中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记者,以他们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质,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在突发事件、灾难和战争现场,总有他们不惧危险冲向前线的身影;当公众利益受到损害,总有他们深入调查寻求真相;在偏远贫困地区也总有他们不畏艰难,报道基层最真实的一面……何为新闻工作者?他们说
       范长江说:“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闻记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一个稍稍有能力的记者,在他的旁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温暖美丽的女人,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贞操,放弃认识,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摆着:诽谤,污蔑,冷眼,贫困,软禁,杀头,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是非,出卖灵魂。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
      邹韬奋说:“作为编辑,我只是为读者服务,一生乐此不疲。”
      普利策说:“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记者,也请记着心疼自己
     祝福与敬意
      送给每一位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

       3、媒体人不全是跑时政和深度 无必要年龄歧视
       “传媒圈”来源丨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蓝鲸传媒 黄晴缨在2017年11月8日 00:00 所写的

《“杀死老记者”,是中国当代最可怕的媒体病 》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杀死老记者”,是中国当代最可怕的媒体病 》(http://www.sohu.com/a/202960495_570245)一文提到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老记者”被歧视,不仅招聘记者如此,在一部分媒体人心中,记者这一职业已被打上“青春饭”的标签。前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曾表示,媒体行业应该靠积累 但中国记者只能吃青春饭。
       媒体从业者需要靠多年的经验进行积累,但与之相反,“中国的记者吃青春饭已经吃了至少20年了”。张力奋同时举例称,两会采访时,很多中国记者除了工作以外,还会拉着人大代表拍照、追星,“像我们这种比较老派的记者,一方面看着他们玩的高兴,一方面觉得这好像不应该是记者做的事”。
       此文涉及此问题表述其实也存在歧视无《记者证》的人。因为本人自认只是编辑、一个《劳动合同》岗位白纸黑字只是“编辑”的快退休快乐小编辑!

       4、中国不缺记者但缺乏专业(家)型记者编辑
       至于《“杀死老记者”,是中国当代最可怕的媒体病 》一文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本人的评论是:“中国不缺记者专业(学新闻相关)、但是缺专业记者。”
       所以,才有了媒体行业近几年的全面整顿,这不仅仅是网络媒体问题。

       5、记者节,消除职业被歧视是媒体人自救核心
       社会流传关于“怕记者”段子,是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举个上周参加一次采访活动,同我一齐的一位来自“世界华人周刊”、“国际新媒体合作组织”等吓死人的执行主席,让我知道现在什么人都可以自称媒体的哭笑不得现实。
       而我们这些在规范媒体中越来越规范工作的人,可能因为没了《记者证》,干的工作却在同行中、外行中受到歧视。
       因此,本人呼吁,这个记者节,消除职业被歧视应该是媒体人自救核心!

      沈阳(sz1961sy)
      12:59 2017-11-8 写于北京

        附:2016-11-8 9:09 写于北京开往石家庄G83列车上一文被中国日报网站转载了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沈阳:记者节感受——这几年11月成了最多出差月(http://column.chinadaily.com.cn/article.php?pid=23257&bsh_bid=1560126686)》阅读数(124528次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7414-1084317.html

上一篇:一个超级奶爸看贝因美这五年之四
下一篇:李胜利:万邦医药以全产业链布局 重构医药生态链
收藏 IP: 111.196.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