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交流及其他

已有 1818 次阅读 2018-9-12 06:05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似乎很多人都非常认可,认为科学与艺术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是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科学发现灵感的启发。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不仅发现了最牛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而且爱因斯坦还能拉一手很不错的小提琴。至于他的小提琴的演技与他发现相对论到底是什么关系,好像也没人能说得很明白。反正大家都这么说,看来应该不是捕风捉影。可是到底具体是怎样的一个状况或者过程,却总是让人扑朔迷离。

中国的钱学森是大科学家。其夫人是著名的音乐家,据说,也有人认为,钱学森在学术上的成就离不开其夫人的艺术造诣。或许这里也有些道理,可是他们之间究竟有过怎样的交流,能让钱先生获得如此之大的科学成就,好像也是有点语焉不详。

前些日子,听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大冢谈》栏目中,嘉宾说起这样一件事,法国是世界的时尚之都,法国的工程制造也是很有名的,据说,巴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经常与时尚的艺术家们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即使是法国其他地方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也经常到巴黎来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这事听起来确实很有意思。而且法国在一些机械制造领域里确实也非同反响。

不过,从工程制造方面来说,法国比起德国似乎还是稍逊一筹。那么德国在艺术与时尚方面又是什么情况呢?从时尚角度来说,德国显然和法国没法比。但德国的交响乐可是世界一流的。所以时尚方面,德国虽然比不上法国,但在古典音乐方面,德国却远远超过了法国。不知道,这种雄厚的音乐素质,是不是比法国那种轻飘飘的时尚艺术对于科学的启发会更有力量?反正这都没有具体的研究,大家都是在这里迷了迷糊地想当然。

有人说,欧洲北部,以德国为代表,是工业化发达最高端的地区,到了法国,工程技术与工业化水平也还说得过去,而到了南部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就只剩下时尚了,而工程技术方面就远不如德国了。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有道理。至少,德国的科学与工程的基础是远远超过南欧地区的,而南欧,如果只有时尚的艺术,而没有扎实的工程技术,那么这些时尚艺术对于他们的工程技术到底会有多大的用处,谁也说不清楚。

中国一些高校也在开始进行这种科学与艺术,工程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研究,但是现在似乎也没有能拿得出来的成果,大家好像还在摸索。但不管怎样,有这样的摸索,总比没有这样的摸索要好一些。至于将来是不是会有什么明显的结果,这也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道路。所以适当地多在这个方面花一点时间,投入一点金钱,似乎还是有些必要的。

我不太懂科学,更不懂艺术,所以对于二者这样的关系或者期待也没有什么直接的感受。但是,我感觉,至少我遇到过一次不同领域的交流所碰出的一点火星。那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选修了麦中凡教授的fortran77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在此之前,我除了接触过一点BASIC语言的皮毛之外,再也没有接触过正规的程序设计语言,在这门课上,麦老师讲到一个形式化方法。即在程序设计时,特别是比较大型的程序,需要把它分解为模块。大模块还可以再分解为小模块,或者子模块。这样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写程序,就不太容易出现更多更大的问题。小的模块写完了,就把它们一个一个的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程序,这样,有问题也容易找出来,也容易修改。如果一下子就大把抓,从头到尾来写一个大的程序,那这样的程序是写不好的。听到这里,我联想到我们写文章,其实也是可以使用这种形式化方法。把文章分成若干模块,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写,最后也是把它们连接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而且以后写书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后来我也尝试着这样做了,发现至少这样做的效率要高出不少。这虽然不是科学与文艺结合的例子,但这也是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进行碰撞的例子。

研究生毕业后,我工作的系部也有不同专业的老师们纷纷读完了他们的研究生阶段。我就想尽可能让不同专业的同事们做一点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然而,我组织过一次这样的交流活动,之后,大家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我也不理解这是为什么。我一个人空有这样的梦想,却没有人愿意呼应。这的确让我非常失望。或许大家的兴趣并不在这上面,或许他们有更为实际的要求,认为这种不着边际的空谈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当然,科学史,特别是物理学史告诉我们,这样的碰撞以及看上去的空谈实在是太有必要了。有的人就深有体会,而有的人因为错过了一次这样的活动而后悔莫及。

前两年,我们学校电子工程学院举办了一个学术会,他们发了海报,介绍说届时会有几个演讲。我对其中一个演讲很有兴趣,就过去听了一下。虽然了解得不是很深刻,但是也觉得很有收获。可能这样的学习对别人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只是对我来说,我已经不需要再来看重什么实际上的特别有用了。能有收获,能有感悟,就是很让人高兴的事。干吗非得有什么用呢?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34255.html

上一篇:关于贸易战的几个观点
下一篇:中国工业化的初始阶段——重读草明小说《乘风破浪》
收藏 IP: 61.51.74.*| 热度|

2 史晓雷 汪育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