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ains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ptainsun

博文

[转载]三、工作的责任感

已有 988 次阅读 2020-3-25 16:25 |个人分类:《生活总编 待续》-费瑞发|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以上工作,经常起早摸黑,一般都是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但我从未迟到早退和旷工;在经济上从来未出过乱,处处以身作则,从不叫苦叫累,任劳任怨。例如,我在安徽、浙江金华、兰溪、新安江、淳安、遂安、桐庐、杭州、开化等地木材调运工作事务长。为了给国家节约经济开支,为了及时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我不乘火车汽车和轮船,就(从)浙江省淳安县横沿公社开始,步行至安徽屯溪市。全程一百余里,大部分是山路。其中有很多小山。还有一座大山,叫威峰岭,一上一下共十五华里。冬天上边的电线结冰,都有茶杯那么粗,(而)有的地方非常陡,(就像)老人常说(那样的):“上山容易下山难”。

第一次出远门是一九五九年十ー月,去的是浙江淳安县。我们一起共有四五人。他们是合肥塑料厂刘运熙,罗勤安二人,合肥木器厂小王同志,合肥三建公司贺泽傅。从淳安横沿第二次赴安徽屯溪市就只有我一个人,的确是“脚踩生地眼观人生”。东西南北都认不清,一走几十里都看不到一人。如果看到一个人,当时更害怕。因为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我们一张嘴就能(被)看出是出差在那里的人,(因为)有钱有粮票。他们那里的人上山砍柴携帯一条大扁担,一把弯刀,一把斧头,(我)见到就怕。走路走渴了只能喝点冷水。一天从浙江淳安横沿到安徽屯溪市100余里。其中还跑了不少弯路,等跑到山顶看不对又往回跑,再从其他道路行进。山水最高有三公尺深,最长一天时间就没有了。山涧沟用木头并排做个桥,桥边有一个铁链,大水一冲就将桥冲掉了。(平时)它就顺着河边,山水一过,当地人又把它架起来,这样又是一个大桥了。此桥大都架在回水弯。我为了抄近就从山沟水里趟过去。那时我是穿力士鞋,过水时鞋也不脱了。每过一条山沟,上岸都要走三四华里,才可以将鞋里的水走干。脚给水一泡都皱了起来,山沟里有黄沙也钻进脚心。一九六三年,(我)去上海学习时,还从脚心里掏出一个芝麻大的黄沙。下了十五里路的大山,就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到过的地方屯溪石门。此地离屯溪还有四十华里,这段路程比较平坦,到了石门,这时己是下午一两点了,中途不敢休息只好咬紧牙关向前走,连问他人,直到离屯溪只有五华里,这时才松了一口气。一连休息七次,坐到那里就睡倒了。那里田埂上都是稻草,当日一晚到了屯溪。晚上吃了一个盒饭(五毛钱,即一碟萝ト两个大麦面连麸子的大馒头,当晚既没洗脸又没洗脚就睡了)。住在车站旅社,(据说抗日名将)张自忠住过的,第二天早上一看我的脚心,有几个大泡,都有手指头那么大。

我为了按时完成上级给我的任务,不顾个人痛苦和劳累,早上从屯溪坐车又去徽州。将木材调令送到省运输指挥部周海峰手中。他是当兵出身,知道我脚心有泡,他对我说“用棉线穿泡里,不久泡里的水流出了”。我就按照他说的这样做,让水流出来,(棉线有空气)但黄沙还是流不出来。到了徽州,(我)住在徽州大旅社里。这个地方离黄山很近,好多人都叫我去玩,但我从未去过一次。我在那里虽然没有什么事情,但离开这个地方就等于离开工作岗位,合肥(若)去过电话没有人接,那工作失职了。我在那里吃的是山芋饼,这个饼子既好吃又经济,二两粮票八分钱。

回浙江淳安县横沿,一般都经浙江昌化、金华。杭州开化等县乘汽车和火车,这就几十元路费,而且还要三四天时间,另外还有一条线就从那里乘轮船和汽车,也要两三天时间。(我)考虑给国家节约经济又节约时间,因此我一个人就从中间爬山越岭,要走100余里,我共跑了几次。走的是山路,听到(的)是鸟声,中午见太阳,扛头才见天。走山路时如果遇到前边来人,一定要靠山走。如果不靠山走,两人一迎头时,他用身体一靠(近,我)就掉下山下去了,从路到山沟,一般都有二三千米高,那就完了。

那时,在那里我既担任事务长,又要算木材材积。一算就是上百立方,每方十几根,每根都是四个“阿拉伯字”的材积。这个材积比较难算的,经常算的我头昏脑胀。另外,常在江中木材上用红漆写“合川”两字,合是代表合肥,川代表营川。因为我们的木材是从徽州营川调拔的,(我)置倒写几根又要爬起来,(这样)一起一蹬实在难受。(我)经常掉到水里,抓住木头又爬上来。木材是从营川这里一根一根从山上扛下来的,运到山沟边的,再用几根木头并排扎成一排,十节左右再接上个长排,大约十多个立方。等下雨有水时往下放,但水大了不能,水小了也放不了,(只有在)水适当的时候才能放。(因为)水大了,急流危险容易发生事故,水小了也放不走。木筏放到淳安遂安县这个地方,再做成大排,约100多个立方。再等到新安江发电站,用最高的老吊吊上去,再翻下去,再经富春江放到钱塘江,并成大排,约1000立方运到杭州火车站装上火车,途中经过上海,蚌埠,运到合肥。那时的木材比较贵,盖房子没有现在这么多钢筋,盖房子都要用木材。当时的我,还在那里作四字诗“远望高山处处青,近望都是木儿林,人们都把它采採,建设祖国一片新”。

一九六一年五月,我在浙江省大夏(厦)接到家中一封信。信中所说父亲大人重病,三两天不要紧,在那天晚上,我整整痛哭一夜。第二天,我要请假回家。这时领导对我说,我们在这里就像打仗一样,现在把枪放下回家,那仗就不打了。我认为领导这话很有道理,就未回家,在那里继续工作。有一次,我从徽州回淳安经过浙江省昌化县这个地方,叫三洋坑,山势好高,都是环山绕上去的,在下坡之时差一点就翻下去。此山总有三四千米高,如果翻下去连人带车都没有了,实在万幸,上帝保佑。有一次我和合肥轻工局王科长一道乘火车到金华,他在兰溪车站碰到他的侄子。就在上述这个地方,他坐的汽车离大路只有两三米高(的时候)翻下去,一车轻重伤员就有20余人,这时杭州开往安徽的车子巧在那交会,让杭州去安徽的车里所有的人全部下车,用该车将伤员运往杭州。因此,他和他叔一见面就要流泪,他说差一点我两就不能见面,讲得好伤心。

还有一次,我们的木排停在杭州东港嘴的地方,晚上叫我在上边看排。不巧,一去杭州晚上返回排上,遇到十级台风。过渡的船很小,上面只有几个人,那撑船的人大声呼喊“不要动不要动,动动就有翻船”的危险。我们身上衣服全湿完了,再一翻船也就完完了。那时,我们睡眠还不好,主要是责任心太强。你在外工作,领导叫你去买一样东西,你再会讲话,东西买不来那是不行,事情未办好就是睡不好觉。这件事情办完了,那件事情又来,搞得我晚上乘公共汽车到处跑,回来睡觉感觉要好一些。六十年代杭州就有二十四路公共汽车。当时的合肥只有1路2路车。我在山里跑来跑去什么也没有看到,只看见各种各样的爬行动物和各种各样的鸟儿。山沟里从早到晚总是滴答滴答的水声以及咕噜咕噜的鸟叫声,至于大点的动物我在淳安县山里见过。一天早上在那刷牙,抬头看,看见山脚下有一个认不出的动物,蛮吓人。我赶紧叫人出来看看,这时房东家人出来一看说:“它是好动物,不伤人”。我就问他,是什么动物,他说这动物不是狼,它是豺,别的大一点动物我再没有看到过。

那里,旅社冬天都是垫草席。最大的缺点就是县委招待所床上都有虱子,逼得我们晚上都把衣服脱光,再把衣服吊起来,回来之时身上还是有虱子。一九六零年在那里吃的是小麦面连麸吃,还有玉米粑粑,到杭州虽然有大米饭吃,(然而)不巧家中无粮吃,逼得我常常吃一碗藕(一毛一碗),在新安江经常是四两粮票,八分钱一块大饼,度过一天一天又一天的艰苦生活。我为何这样做,因为家中有老有小长期无米可吃,节约一点粮食寄回家中。那时粮票是六元一斤,我们都是全国粮票还要贵。第一次邮寄没有经验,用平信寄出,叫别人收去。我经常买一些素菜充饥,所以我的身体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精神不愉快。因此,我今天什么东西都能吃,好的东西仍然是吃的不多。有一次去鲁迅家乡绍兴,那里卖油炸鱼头,一元一个,杭州是很难买到的。有人说费会计你能买一个鱼头吗?因为他们知道我艰苦朴素,我从小就喜欢吃鱼,在他刺激下,我就买了一个,吃过后肚子一下就坏了三天,并且还发烧。因为我平时吃的太差,猛吃好的肚子受不了,这是理所当然的。

在浙江未回来时,厂人事科科长郭东升写信给我,问我工作性质怎么定,我就回信给他,要求下车间定工人级。六十年代多数人都不愿当干部,什么事情都要带头干,什么事情都要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当干部级经常长期在外,花费也大。我家中生活又困难,不在外工作,那家中一分钱都搞不到。两年前皖和浙还要经常出差,那时出差费,车费,住宿费都要按级别报销,不像改革开放采购员还能搞回扣,我两次报销途中都是一百多天,那时途中每天可报一元,香烟还要自己贴,否则经济更困难。合肥印刷厂陈锡忠,他欠公款一千多元,我一贯不吸烟不喝酒,为了工作很多年身上没有断过香烟,办事情招待人用,故我在那里干了三年,我是一分不欠。一开始几十个人,最后就留我和合肥市烟酒公司赵壁两人,共调回木材五千多立方。当时在浙江时,贤妻何来英带着我的大小孩去上海娘家,他们在沪之时,我从浙回安徽路过上海看望岳父母和他全家之人。那时,他们在沪的生活只可将就来。我回家时,我的母亲大人炒点小麦给我带着在火车上吃,临走时父亲大人送我。我的火车票可买一个盒饭和一斤小糖等。我记得非常清楚,就是现在大东门古井大楼那里一处饭店买了一个盒饭,菜是冷拌凉菜给父亲吃,饭后又要了点开水喝。这是六零年的春天,未想到他回家以后就拉肚子,不幸于当年五六月去世。

我回浙江又经上海,从沪返回浙江几个月后,我的岳父和我的大小孩子都相继死去,让我又感到非常难过。那时,上海鸡蛋要卖六毛一个,生活条件非常高。就在这时,家中土地分到户,生活要好一点。我的精神也要好一点。


作者:费瑞发,省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中共党员。又名费子圣,一九三三年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三十埠乡梅小郢。祖父:费家元,祖母:何氏,曾祖父:费华龙,曾祖母:赵氏。父亲费翔余,母亲,何朝英,旧时代贫困人民。作者因博学多识、思维细密周全、业务能力强,在那个年代获得同事、公众的广泛拥护和认可,也是群众眼中口中的“无冕博士”,一九六三年被选为安徽省劳动模范和安徽省人大代表。长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全身心实践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集体发展理念。耋耄之年,仍不忘奋斗,令精神延绵以冀传承。 转载授权联系 sunxch@126.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731-1225252.html

上一篇:[转载]二、 学徒
下一篇:[转载]四、 合肥橡胶厂
收藏 IP: 1.91.42.*|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