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qit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uoqiting 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

博文

关于人水和谐概念、指标体系、量化方法的讨论

已有 6799 次阅读 2008-7-23 22:32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水和谐概念, 指标体系, 量化方法

在《水利学报》上发表人水和谐评价指标及量化方法研究”一文,就概念、指标体系、量化方法展开讨论。

1.      人水和谐的概念:

人水和谐是指“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即在不断改善水系统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资源能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和保障”

2.      量化准则

1)健康。“健康”主要从水系统的角度考虑。健康是指“水资源系统特别是河流系统生态功能没有受到损坏,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和更新能力以及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健康不是追求一种自然的原始状态,而是反映人们的期望,其标准随着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们的期望值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

2)发展。“发展”主要从人文系统特别是社会经济水平的角度考虑。发展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破坏地球上生命支撑系统的范围内,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反映高效利用享有的资源,支撑社会发展的规模,经济发展的程度。发展也是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3)协调。“协调”主要从人文系统和水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角度考虑。协调是指“人文系统与水系统关系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即水系统必须为人类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撑和安全保障;人类在发展中不断为河流的健康提供保障,并不断采取主动改善的措施,人水关系进入不断改善的良性循环的状态。” 这就要求水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能为河流的健康提供政策、思想、实际行动方面的提高;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协调好人和水的关系,达到人水和谐的协调状态。

3.      量化指标体系

本文建立以目标层、准则层、分类层及指标层四个层次构成的量化指标体系框架。

1)目标层。人水和谐度是用来综合反映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和发展的程度。用人水和谐度来表达某个区域的人水和谐的总体程度、总体态势和总体效果。

2)准则层。通过前文提出的健康、发展和协调三大量化准则,分别从水系统、人文系统以及水系统与人文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关系的角度来衡量人水系统的健康度、发展度和协调度。

3)分类层。人水系统是由多个系统构成的复杂大系统。每个准则又包含不同类型和方面的指标。

4)指标层。是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反映具体某个方面的人水和谐程度。每个分类层由多个具体指标构成。

按照人水和谐量化准则,将人水和谐程度计算指标分为健康(水系统)、发展(人文系统)、协调(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作用)三大类指标,构成人水和谐量化指标体系(简称H-D-H指标体系,即Healthiness- Development- Harmony Index System)。

4.      量化方法

本文引入“人水和谐度”指标来度量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的和谐程度。人水和谐度(HWHD由健康度(简称HED)、发展度(简称DED)、协调度(简称HAD)构成,取值范围为[01]

本文对各个单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度描述方法,假定各指标均存在5个(双向指标为10个)代表性数值:最差值、较差值、及格值、较优值和最优值,采用直线段描述;再对多指标进行加权综合,得到各准则的隶属度;再对多准则进行加权集成,得到最终的人水和谐本文把以上基于“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的量化研究方法称为SMI-P方法。

 

查看全 

 

 

已发表的相关论文:

1.  左其亭,张云,林平. 人水和谐评价指标及量化方法研究,《水利学报》,2008394):440-447

2.左其亭. 人水系统演变模拟的嵌入式系统动力学模型,《自然资源学报》,2007222):268-273

3.左其亭,高丹盈. 人水和谐量化理论及应用研究框架. 高丹盈、左其亭主编:《人水和谐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91-5

4.  左其亭,张云. 塔里木河流域人水和谐定量评价及调控对策研究,《干旱区地理》,2008312):164-174

5.  左其亭. 人水系统模拟的工具:嵌入式系统动力学模型. 任立良、陈喜、章树安主编:《环境变化与水安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182-84

6.  林平,左其亭,张云. 塔里木河流域人水和谐探讨,《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184):12-162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567-33106.html

上一篇:对“农业节水”的一点相反看法
下一篇:建设新农村 水利需先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