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的私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曹聪 曹聪的博客

博文

如何界定学术不端——介绍新书《事实和欺诈》

已有 8899 次阅读 2010-3-20 10:39 |个人分类:书刊评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日前,笔者收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寄来的新书《事实和欺诈:来自科学前沿的告诫》(On Fact and Fraud: Cautionary tales from the front lines of science)。作者是大卫·戈德斯坦(David Goodstein),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Frank J. Gilloon Distinguished Teaching and Service Professor19882007年间曾担任该学院副教务长,职责之一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置。

 

戈氏的介绍见:http://www.its.caltech.edu/~dg/

 

众所周知,学术不端指责容易证实难。《事实和欺诈》通过对确凿和疑似科学欺诈案件的调查和甄别,并根据作者本人的实践,诠释了一个最基本的定义,也就是现在公认的FFP定义——造假、伪造数据和剽窃(Fabrication, Falsification, Plagiarism)。

 

本书不到150页,有8章再加一个附录。第一章讲述为什么会出现学术不端和科学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戈氏认为,造成学术不端原因有三。第一,造假者迫于职业的压力,这一动机很显然。第二,造假者自以为知道问题的答案,但不肯下工夫进行研究。第三,造假者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不是每个实验都会被重复的,所以想钻空子。

 

戈氏还提出,科学工作者必须遵循如下15条准则:

 

每个科学家绝不应该以个人获利、晋升和其他奖励作为从事科学这个职业的动机。

 

科学家在收集数据时应该客观和不偏不倚。

 

每个观察和实验的目的都是对某个假设的证伪。

 

当实验和观察的结果与某个理论的预测不相符合时,任何具有学术道德的科学家都必须放弃那个理论。

 

科学家绝不能武断地相信或过分夸张地宣传某个理论。

 

科学家必须想方设法找出与他们自己的假设相反的证据或将使他们的实验结果难以接受的证据。

 

严重背离科学共同体所通常接受的行为的作为是不道德的。

 

科学家必须报告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发现,以便于其他科学家都能重复。科学必须是一本打开的书本,而不是获得的技能。

 

科学家决不能允许他们的判断受到权威的影响。例如,作出某个结论的科学家的名誉高低与结论正确与否无关。

 

多作者论文的每个作者要对论文的每个部分负责。

 

多作者论文的作者排序必须严格出反映出作者对论文的贡献。

 

获取科研经费和使用科学设施应该公平,不能为少数人所掌握。

 

世界上科学家的人数永远不会太多。

 

在科学论文中绝不能出现误导或欺骗性的观点。

 

科学资源如何分配和实验结果能否发表,取决于匿名的同行评议。

 

从第二章起,戈氏考察各种案件。首先是密立根测定电子电荷的实验。戈氏认为无涉学术不端。鸿飞兄曾介绍了戈氏对此事件的考察,这里不再赘述。

 

王鸿飞的博客“密立根到底有没有学术不端?”的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3267

 

第三章讲述生物研究出现的学术不端现象,包括巴尔的摩案和胡德(Leroy Hood)案。

 

第四章介绍了美国学术界界定学术不端的过程。

 

第五章是关于马丁·佛莱希曼和斯坦利·庞斯所谓的冷聚变的“发现”,戈氏认为,尽管理论不能解释冷聚变,但他确信,对此现象持肯定态度的科学家犯了诚实的错误,而不是欺诈。

 

第六章讲述了物理学出现的造假,包括118好元素的“发现”和舍恩案。后者臭名昭著,前者曾被视为1999年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但因为无法复制而最终被认定为学术造假,参与造假的维克托·尼诺夫(Victor Ninov)也因此丢了饭碗。

 

第七章介绍了看似不可能高温超导的发现。但被证实后,两位研究人员还在一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第八章总结全书。附录是加州理工学院处置学术不端的政策。

 

此书正式出版日期为410日,但Amazon.com等已有出售。

 

也许是因为知道笔者对学术不端现象颇为关注,出版社给笔者寄来了写有“EXAMINATION COPY, NOT FOR SALE”的样书。而笔者介绍《事实和欺诈》,希望引起国内某家出版社的兴趣,翻译出版这本译成中文大概在8万字左右的小书,这样,笔者也对得起出版社赠送样书的好意。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71-304581.html

上一篇:一流大学的“核心价值”和“金科玉律”——科尔教授《美国名校》简介
下一篇:弗里德曼关于谷歌(Google)与中国的先见之明
收藏 IP: .*| 热度|

17 武夷山 王铮 孟津 沈智元 吴飞鹏 刘立 任国鹏 吕乃基 张天翼 蔣勁松 李泳 饶海 李毅伟 丛远新 张欣 曹建军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