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中国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阅读笔记

已有 2088 次阅读 2020-8-6 14:58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中国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 作 者 】刘黎明
【 ISBN 】978-7-220-07058-7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3 第一版

笔记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继汉开唐的重要时期,以及通常所谓的“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同历史、哲学日益划清界限,文学的观念更加明晰,文学创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活动。
此时期文学中最重要的事件:①五言诗取代四言诗而兴盛;②四声的发现和汉字形成特征的自觉。 


晋室南渡,止于南北朝。期间产生了一位大诗人——陶渊明,他从大自然和劳动生活中发现了一片净土,并用试问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界,求得了心灵的解放和心理的平衡。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与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东晋以来,长江流域的经济增长,商业发达,城市繁荣,世风奢靡,音乐问题蓬勃发展。创作的繁荣,作品的增多,导致了选学的兴起。萧统《文选》大胆地将经史诸子排除在文学范畴之外,提出“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选择标准。《文选》在后世成为历代文人的必修课本,对唐代文学的繁荣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其统治特点是尚刑名,立法很严。影响到文章,便形成了清峻通脱、质朴简约的风格。曹丕又提倡“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使文章于通脱之外,加上了华丽壮大。
文学的自觉,使魏晋南北朝文人渐渐重视诗文的音乐美和形式美,西晋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骈偶化。 


作为一个强大统一的王朝,唐王朝始终未曾建立单一的思想统治。这也有助与人们思想的活跃。唐代统治者意识形态采取开放的、包容的态度。
历代君王由于统治需要或者个人嗜好,曾经左右佛道,但是纵观唐世,大体是三教并崇的。
在文学上,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的诗文及文学主张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们的理论和主张都是从创作实践的经验中总结出来后,又指导、推动了创作实践。
其中“文以载道”说,讽喻说等,对唐文学和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嵚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
声明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扈,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
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
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
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暎,锵金鸣玉王侯盛。
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
陆贾分金将讌喜,陈遵投辖正留宾。
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
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
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采桑路。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
延年女弟双飞入,罗敷使君千骑归。
同心结缕带,连理织成衣。
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兰灯灯九微。
翠幌珠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
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
始见田窦相移夺,俄闻卫霍有功勋。
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
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
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
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
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
莫矜一旦擅繁华,自言千载长骄奢。
倏忽搏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
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
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
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
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
已矣哉,归去来。
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
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
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
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中唐后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有自成体系的古文理论,包括明道、养气、学古、创新等各方面主张,旗帜鲜明,论辩有力。 


骈体文在唐代始终流行。上自诏敕,下至判词,碑刻、公私文翰,无不习用。唐代是骈体文向散文靠拢的发展阶段。骈体文运用散文的情调、气势,其声韵、辞采的考究对散文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5749-1245232.html

上一篇:中国文学:先秦两汉卷——阅读笔记
下一篇:中国文学:宋金元卷——阅读笔记
收藏 IP: 1.202.18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