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基于评价时效性的总被引频次评价改进研究
俞立平 2019-12-27 15:31
本文发表于《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6期。 总被引频次作为常用的期刊评价指标,由于涉及到期刊自创办以来所有论文的被引次数,因此其评价时效性不高。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采用5年被引频次代替总被引频次来进行评价,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349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研究发现正能量——高校学报论文总体不存在开后门现象
俞立平 2019-11-15 22:46
本文发表于2019年11期《情报杂志》。 本文源于这么一个有趣的小人假设,大学学报是否倾向于更多发表本校老师的论文,表现为人情稿、关系稿的比例上升,最终这部分内部稿件的被引频次有可能会下降。本文以70种CSSCI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为研究对象,发现这种情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3352 次阅读|没有评论
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对外贸出口影响效应研究
俞立平 2019-10-24 16:41
本文发表于《科研管理》2019年10期,又一篇封面论文,感谢编辑部全体同仁及审稿专家审稿专家。 摘要:从创新数量、创新质量角度分析创新对外贸出口的作用机制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创新数量的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
324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学术期刊的影响速度研究
俞立平 2019-10-12 20:46
本文发表于《图书馆论坛》2019年7期。 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的分析框架目前还比较粗糙,从影响数量、影响质量与影响速度角度分析甚为必要,并且需要探索学术期刊影响速度的评价指标。本文在建立学术期刊影响力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速度影响因子指标的概念,即学术期刊某年发表的论文在今后若干年平均每年的被引次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2992 次阅读|没有评论
基于被引刊数的期刊知识扩散特征与速度研究
俞立平 2019-10-8 21:21
本文发表于《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年9期。 摘要:学术期刊论文的被引刊数是知识扩散的重要体现,知识扩散速度可以反映期刊知识扩散的快慢程度。本文将期刊被引刊数分为两种:一种是流量被引刊数,就是期刊论文发表后每年的被引刊数;另一种是存量被引刊数,就是期刊论文发表后每年的累计被引刊数。在此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2797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一个评价学术期刊知识扩散深度的新指标——CJH指数
俞立平 2019-8-30 15:14
本文发表于《情报杂志》2019年8期。 摘要: 期刊知识扩散深度是与期刊知识扩散广度相对应的评价角度,体现了期刊知识扩散的质量,研究期刊知识扩散深度指标对于完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和提升期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了一个反映学术期刊知识扩散深度的新 ...
3036 次阅读|没有评论
被引峰值悖论及影响因子的修正研究:时间影响因子
俞立平 2019-8-3 09:54
本文发表与2019年7期《情报理论与实践》,这是我在该刊发表的第6篇论文,感谢编辑部及审稿专家! 摘要: 学术界虽然重视期刊论文到达被引峰值的时间,但一直不以该时间计算影响因子。文章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对影响因子与5年影响因子评价时存在对越早的论文越重视,时效性差,隐含权重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2759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特殊互动机制研究——兼谈两者关系研究的误区
俞立平 2019-7-28 14:15
本文发表于2019年7期《情报科学》,这是继2006年在该刊首发论文以来发表的第9篇论文。感谢! 摘要: 【 目的 / 意义 】 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互动机制研究还不完善,现有研究存在一些误区, 进行深度分析极为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2916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一个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新指标——影响力指数
俞立平 2019-3-28 22:33
本文发表于《图书与情报》2018年第6期,该期刊是双月刊,这是继2009年在该刊发表第一篇论文后的第二篇,相隔9年。感谢编辑部的全体同仁! 针对传统影响因子、被引频次、 h 指数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提出有限目标、数量与质量兼顾、基本指标优化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435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科技评价中因子分析信息损失的改进研究
俞立平 2019-3-24 22:54
该文发表于《统计与决策》2019年5期。有趣的是,该文是该期第一篇论文。 摘要:在科技评价中,因子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方法之一,但是存在着牺牲原始数据信息的缺陷,本文提出了采用全部公共因子评价的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2740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3 0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