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从事科研12年

已有 4268 次阅读 2017-11-16 21:15 |个人分类:教师生涯|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12是中国人用得较多的进制之一,比如一年有12个月,生肖有12个,这段时间整天忙东忙西,突然想起来,从我发表第一篇CSSCI论文至今,从事科研工作已经12年了。

   将我带入科研之门的是我的博导周曙东教授,记得2001年早春的某个早晨,天不亮就起床了,坐合乘从扬州来到东南大学出版社,那天下雨,通知9:00开会,我8:30第一个赶到,那时天似乎还没有亮,参加的是东南大学出版社组织的电子商务系列教材编写会议,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周曙东老师,他虽然从事的是农业经济方向,但对电子商务情有独钟,南京农业大学也是我国较早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之一,后来周老师的《电子商务概论》教材被评为国家级规划教材,我也有幸参与了早期版本的撰写。会间我跟周老师聊天时问周老师从事的方向,他说简单讲主要是统计学、计量经济方向。当然当时还没有想到要读博士,期间徘徊了两年多时间,在另外一次会议上跟周老师提出要读他的博士,他说那你好好复习吧,这样我的人生之路就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里还需要提及的另外一位导师就是我的领导刘小中教授,以前学校没有学院,都是系,他是文经系的系主任,在我原单位濒临倒闭时,他录用并接受我,有知遇之恩。在新单位我先做实验室主任,后来又做教研室主任。一次东南大学寄了个会议通知到系部,刘主任便让我到南京开会,期间认识了我的博导周老师。其实从2001年认识周老师到2004年我开始读博士,期间东南大学召开了很多次教材编写会议,因为我也主编其中一部教材(我是唯一讲师做主编的),所以大多数会议我都参加了,但是报销差旅费我只报过第一次,因为系里经费紧张,每次给我报销没有道理,实际上我是拿我的工资在垫付相关开支,有时确实很纠结,因为收入太有限了,有次在南京百家湖开会,会期3天,每天住宿费就好几百,实在心疼。我后来跟朋友讲,人家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将南墙撞破了,也就有出路了。刘主任给我在墙上开了一个小洞,让我看见光,我将小洞变成了一个门。

  2004121是大年30,是我正式开始复习考博士的日子,期间要感谢我的同事陈国波老师,因为大学期间没有好好上课,微观经济学虽然学过了,也考过了,但我一点印象没有,他辅导了我几次,我很快入门了。另外还要感谢同事沐卫萍老师,她给我找了几套46级英语试卷,基本上4级都能过,6级不行,这就是当时我的英语水平。330日考试,前一天晚上一夜没有睡着,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可见压力还是大的。考英语时,时间不控制好,写作文只有5分钟时间了,但是我竟然写完了,真心感谢之前背下的写作模板。

   再后来就是做博士后了,相关故事上次博客已经提到,武夷山老师是我的博士后导师,期间郑彥宁老师和潘云涛老师也给我很多指导,博士后经历让我的水平得到了一个新的提高,期间在单位也评了教授,总算可以安心做学问了。现在反思自己,之前做学问总体上心还不够安静,有评职称压力和调动工作压力,从考上博士开始,我就准备时机成熟换个平台,毕竟专科院校从事科研的外在环境太差了。评上教授后,真正可以自由地做一些研究。当然,单位也有考核压力,也有学科导向,但已经改善很多了。

   从人生战略讲,当初本科毕业工作应该没有错,但是到内地城市可能错了,后来因生活所迫读博士这个战略肯定是对的,战略对了,走得慢一点也没有关系。我现在经常感慨的是,看到很多好的苗子,希望他们做学问,但各种原因他们没做,这也没什么不对,可我总有点惋惜的感觉。其实,各人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实在不好说,如果干了3-5年,还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就应该好好反思了。毕竟,像乔布斯那样,失败10多年,最后成功的,只能属于统计学上的异常点。但是,在年轻时最关键的几年,是不能走错的,所以年轻人还是应该多听听老同志的意见。


                                         2017.11.16  俞立平 于杭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1085567.html

上一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中文人文社科论文之殇
下一篇:SONY投影仪维修一例
收藏 IP: 112.10.252.*| 热度|

8 黄仁勇 姚伟 史晓雷 李杰 刘建彬 朱志敏 王启云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